正文 第17章 推進寧夏生態移民的基本思路及對策建議(1)(1 / 3)

一、推進寧夏生態移民的基本思路及應遵循的原則

(一)推進寧夏生態移民的基本思路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大投資,將山區極度貧困的35萬人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打工近、上學近、就醫近、吃水近、具備小村合並、大村擴容的區域,讓農民靠特色種養、勞務輸出、商貿經營、道路運輸來擺脫貧困,並讓他們盡快脫貧致富。要圍繞“水源、生態、開發、特色、轉移”五個重點,按照“人隨水走,水隨人流”的思路,采取整村搬遷、集中安置的方式,優先將居住在偏遠分散、生態失衡、幹旱缺水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到有水、靠路、近城的地方,實現“山內問題山外解決,山上問題山下解決,麵上問題點上解決”,通過勞務輸出和異地教育的方式,實現異地安家、異地創業、異地致富、異地發展。寧夏近30年的扶貧開發,積累了許多成功做法,根據實際采取的務工移民、教育移民、工程移民等,對南部山區的扶貧開發起了積極推動作用。事實上,以生態移民為主,各種移民方式互為補充的移民開發模式將是寧夏生態移民取得成效的主要路徑。

(二)寧夏生態移民應遵循的原則

1.堅持生態移民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的原則

把生態移民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結合起來,要與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重點治理工程等各項治理措施相結合,從根本上修複、改善和保護當地生態,努力實現減少貧困人口和生態環境治理的雙重目標。

2.堅持政府引導與群眾自願相結合的原則

實施生態移民,政府引導和群眾積極參與是關鍵。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麵要加強領導,積極組織協調,充分發揮政府對扶貧移民工作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麵,要充分尊重移民意願。移民長期生活在貧困山區,他們仍然強烈依附著那裏的自然環境,濃鬱的鄉土觀念和戀土情節長期將他們束縛在封閉的環境裏,“背井離鄉”被視為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此,很多貧困山區的農民群眾寧願在惡劣的環境中苦熬,也不願遷移出去。這些移民群眾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遠離生活幾十年的家鄉,心理上必然產生變化。因此,在山區生態移民的組織與安置中,必須重視移民的意願、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耕作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麵的問題。有關的政策,應讓移民廣泛參與,聽取移民的意見。

3.堅持統籌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則

移民扶貧搬遷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戶籍、土地、民族等多方麵的問題,政策性強,環節很多,操作複雜。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除了做好工程建設方麵的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在群眾安置和土地調整等方麵進行全麵考慮,做到統籌安排,綜合考慮。遷出縣和遷入縣各級政府都要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政策精神,針對出現的情況和問題及時研究和製定相關政策,確保移民工程的順利實施。

4.堅持先開發、後搬遷的原則

為保證搬遷群眾具備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必須做到先開發,後搬遷,或者在具備初步條件的前提下,搬遷與開發並舉。但一定要搞好遷入地的基礎設施和各項社會事業,注意提高安置地的人口承載能力,把重點放在與搬遷群眾今後的發展密切相關的項目上,搞好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工程。要創造條件,使搬遷群眾能夠得到較好的自我發展,並使開發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5.堅持因地製宜、講求實效的原則

寧夏移民的遷入地情況不一,一個模式、一種辦法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實施移民搬遷,不能搞統一模式,宜於集中就搞集中安置,宜於分散就搞分散安置,能插花的就插花,安置點的規模可大可小,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安置。不管什麼模式、什麼形式,都要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

6.堅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的原則

生態移民工作任務十分艱巨,但是解決問題不能急於求成,要充分論證,搞好規劃。要根據財力情況,有計劃、有組織、分階段逐步推進,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提高效益。

7.堅持屬地管理的原則

搬遷移民必須實行一頭落戶,屬地管理。隻有真正將移民村和分散的移民群眾納入遷入地的管理範圍,遷入地才能把所有移民真正作為當地群眾進行管理,確保移民群眾生產生活健康、有序、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