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旅遊導趣(4)(1 / 3)

三笑處位於泰山晉照寺外坡道外。相傳,有三位老壽星在此相敘,談論長壽養生之道,而他們的年齡恰恰都是99歲,其中一位老者便說:“老婆長得醜,活到九十九。”說完,三位大笑起來,此處因此得名。

四聲穀位於江西弋陽圭峰山。遊人在“四聲穀”高喊,聲音回蕩四周,且洪亮悠遠。

五人墓在蘇州虎丘青山橋畔,是為了紀念明代民眾在抗暴鬥爭中捐軀的五位義士而修建的墓地。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洞城縣境內,關於六尺港,曆史上還有一段佳話。清朝康熙年間,宰相張英與鄰居互讓地基,於是商定各後退三尺築牆,成為六尺港。

七星岩位於廣東肇慶星湖中,這裏峰岩排列位置極其類似北鬥七星,故得名。

八大關它是青島有名的療養區和遊覽區,景區內有山海關、正陽關、嘉峪關、武勝關、紫荊關、寧武關、居庸關和韶關等小景點,稱八大關。

九寨溝位於四川南坪縣境內,在縱深20餘公裏穀地,因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

十笏園在山東濰坊市,有一個園名為“十笏”,這個園僅有十個笏板大小。

以詩詞詩句命名的景觀“一覽亭”在安徽蕪湖市赭山山頂。它就是取唐代大詩人杜甫“當會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意而命名。

“愛晚亭”在湖南長沙嶽麓山清風峽的小山上,四周皆楓林。它是取唐代牧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意而命名的。

“萬裏橋”在四川成都錦江上,三國時,蜀費出使吳國,諸葛亭在此地為他餞行。

費礻韋感歎地說:“萬裏之行,始於此橋。”橋由此得名。

“杏花村”在山西汾陽縣城北15裏處。它是取唐代杜牧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而得名的。

中國同名名勝桃花源一在湖南桃源,一在江西廬山之南。桃源縣的桃花源久負盛名,廬山桃花源係陶潛故居及墓地所在。

杏花村一在山西汾陽縣,一在安徽貴池。兩處杏花村均產名酒。

七星岩一在廣西桂林,一在廣東肇慶。兩處七星岩均以山秀水美而聞名。

石鍾山一在江西湖口縣,因水浪擊石,聲如鍾鳴而得名,蘇軾遊此作《石鍾山記》,因而聲名遠播,一在雲南劍川縣沙溪,此處石鍾山以石窟造像等聞名。

北山一在吉林長春市郊,此山多勝跡;一在浙江金華,此山多岩洞。

鑒湖一在浙江紹興,又叫鏡湖、長湖、慶湖,因湖水用以釀造“紹興黃酒”而著名;一在新疆烏魯木齊,此湖水平如鏡,周圍景色宜人。

鎮海樓有三處,分別在廣州越秀山、福州越王山、杭州吳山。三座山上各有鎮海樓,雖同名,且高大雄偉,但形態各異。

昭陵一在沈陽,即北陵,是清初皇太極和皇後的陵寢;一在陝西禮泉縣九峻山,是唐太宗的陵寢。

武侯祠一在四川成都,是蜀漢的帝都;一在湖北襄陽隆中,是諸葛亭隱居處。

大陸和台灣的同名景觀半屏山位於福建沿海,民謠有“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台灣”之說。台灣的半屏山在高雄市區北郊,為旅遊勝地。

媽祖廟最早建在福建莆田湄州島上,北宋年間為祀海神林默而建。與之同名的是台灣雲林北港鎮的媽祖廟。

故宮博物院即北京故宮。與之同名的是位於台北的故宮博物館,收藏有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運走的部分文物珍品。

天池在長白山主峰白頭山頂,火山口彙泉名曰天池。與之同名的台灣天池,又稱大屯火山,火山口雨季積水成湖。

天元寺在福建泉州。與之同名的台南開元寺,原為鄭成功之子鄭經為母親董太妃頤養天年而建,主要建築亦有大雄寶殿。寺內還有鄭成功遺物。

定軍山在陝西勉縣城南。與之同名的台灣舊彰化縣城東的“定軍山”,又名“八卦山”,曾是台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場。

觀音山在江蘇楊州瘦西湖畔。與之同名的是台北縣境的“觀音山”,因山峰如菩薩端坐,故有“觀音”之名。

石門在廣州西北小北江與流溪河的彙合處,與之同名的台北富貴角東的“石門”,由火山集塊構成。

興隆山在甘肅榆中縣城西南。與之同名的台灣“興隆山”,在島中部的大安溪和大甲溪源頭分水嶺上。

碧雲寺在北京海澱香山東麓。與之同名的台灣“碧雲寺”在台南枕頭山。其中“龍喉風煙”為一怪石,每每吐出煙雲。

龍山寺在福建晉江安海鎮。與之同名的台北“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年間,所供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

中國旅遊新去處江蘇--紫金山山頂遊南京紫金山山頂旅遊線全部遊程約需2小時,包括頭陀嶺景區和水慕廬景區兩大部分。頭陀嶺景區位於海拔408米的紫金山二峰頂,現已恢複和新建的景觀有名臣避難之所“劉基洞”,六朝奇石之一“彈琴石”以及白雲亭、烏龍潭等10餘處;位於頭陀嶺景區東側的永慕廬景區,則以孫中山先生家屬守靈用的“永慕廬”及孫科議政休憩所建的“議政亭”為中心,周圍還有南北朝至清末留下的應潮井、名僧塔林等名勝古跡近1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