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是九十年代國際旅遊的新時尚,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這是基於,人們希望逃離繁忙喧囂的工作環境,回歸大自然,向往“原始”的自然環境和資源與環境的保護要求而限製旅遊開發,控製遊人量。
既要滿足人們對自然區域的向往,又要保護它的環境,有效措施是建成一個生態旅遊區,同時滿足這兩個方麵的需要。一個生態旅遊區可以是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等,但又不完全等同。生態旅遊區在保護環境與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經濟價值。對遊客量有必要的控製。遊客即時與長期的容量研究是這種控製的依據。
體育旅遊
體育旅遊,顧名思義,就是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進行登山探險、漂流江河等活動,把體育和旅遊緊密結合起來。體育旅遊有三大好處:
一、可以鬆馳人們緊張的情緒。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破壞了心理平衡,而利用業餘時間和節假日,來到野外進行體育旅遊,不僅能欣賞優美的自然景觀,還可以增強體質,誘發人們的生活熱情。
二、可以治療部分疾病。城市空氣受到嚴重汙染,體育旅遊可使人們得到更多的“空氣維生素”--負離子,負離子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壓,提高骨髓造血機能。資料表明,大城市空間每立方厘米隻含負離子40~50個,街頭綠地含100-200個,公園含400~600個,而海濱、山穀、瀑布等處則高達20000個以上。
三、能磨煉意誌、陶冶情操,調整人際關係。體育旅遊實質上也是一種生存能力的訓練,可以體驗生存艱辛,培養責任感和創造精神。
相傳四千年前,洪水橫流,陸地一片汪洋。為了治理水患,大禹接受舜委予他治水的重任,告別妻子,踏上征途。在治水過程中,他創造出較前人先進的治水辦法,疏通了河道,使水患解除。大禹卻因常年奔波,櫛風沐雨,落得手不能握,膝不能屈,足不能行。但人們世世代代都銘記著大禹王的恩情,為了表達感激和思念之情,在塗山上蓋了禹王廟。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大禹與塗山氏女結婚的喜慶日子。此日人們要舉行廟會,敲鑼打鼓,載歌載舞,以示祝賀。據說“花鼓燈”就是從此產生的。
花鼓燈藝術是漢民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舞種之一,被譽為“東方的芭蕾”。花鼓燈燈歌創作的特點是“有感而發,即興而歌”。花鼓燈鑼鼓是花鼓燈器樂的主體,也是我國打擊樂中的精華之一。
目前與塗山氏有聯係的旅遊景點有:禹王宮、啟母石、朝日崖、桑石、聖泉和靈泉、禹林、禹王廟遺址、荊山峽,另外有白乳泉卞和洞、雙烈祠、塗山附近以廉潔著稱的楚國賢相孫叔敖墓等。
啟母石位於禹王宮南側山崖下。傳說禹王外出治水,塗山氏女時時惦記著夫君的寒暖,常常立於塗山山頂,眺望大禹的行蹤,天長日久,化成了石頭。人們又把這塊似人的石頭,稱作“望夫石”。
聖泉和靈泉分布在禹王宮西側.清澈澄碧,四季不竭。相傳大禹治水時,同水怪作戰,烈日下人們焦渴異常。為幫助治水隊伍戰水怪,有珍珠姊妹倆--聖珠和靈珠,化作山間兩處清泉,供人們飲用。從此被稱作聖泉和靈泉。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拜謁塗山時,作《塗山銘》,熱情地歌頌塗山和大禹。他在《塗山銘》序文中說:塗山是大禹“功之所內定,德之所內涵,政之所內立”的地方。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多次登塗山,瞻仰禹跡,有時就住在禹王廟的廂房之內,寫了一批歌頌大禹和塗山的詩篇。蘇轍、黃庭堅等人,也都在蚌埠留下了遺跡,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黃庭堅攬勝於塗山之巔並賦詩一首:“塗山絕頂憶神功,亙古情形一覽中。啟母石迎新月白,防風塚映夕陽紅。洪流匝地曾抱獸,老樹參天欲化龍。有徑直通霄漢外,登臨無不是仙蹤。”清代著名法家鄧石如遊塗山,題寫了蒼勁古樸的“曠覽平成”四個隸書大字,鐫刻於石壁。曆代文人墨客的題詠,使塗山景區倍生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