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紅泥爐”書名,得益於一首小詩啟發,據說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捎給友人的一個便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我看來,也真是神來之筆。
已然走完不惑裏程邁向知天命之年的我輩,哪個人沒有晴冬裏大雪天圍坐火爐暢想暢談的美好記憶?暮色蒼茫,天將欲雪,有暖廬,有好酒,詩人享用著閑適生活的美好,向近鄰詩友發出了一紙邀請。接下來的畫麵或許是這樣的:郊外漫天的雪花飛舞,詩人在燭光搖曳的精舍中,猜著酒令,踱著方步,隨性唱吟,把酒敘情,時光在溫馨、寧靜、可人、柔軟中停留……難道不是天底下最最休閑最最浪漫最最優雅最最愜意的好事情?!我喜歡“紅泥爐”三個字,有色彩,有熱度,有質感,有器形,古色古香,溫熱千年,讓人無限遐思,讓人無限感慨。故以“紅泥爐”命名此集。
寫作既是一種十分個性化的文字遊戲,更是一份神聖的使命和責任,希望通過筆耕體驗,能夠讓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斷升華,也希望通過這本集子搭建與同仁好友及時交流相互共勉的橋梁。古有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說法,我的一篇小文章也以《詩經》中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為題而作。由於職業的關係,30多歲以後才開始寫作一些散文隨筆類的小文章,在業餘、事餘、茶餘,我也經常奢望能寫寫個性化的小文章,身邊發生過的感動了自己的人和事值得記寫,走過的看過的遊過的名山大川古跡勝景值得紀念,讀過的寫過的和組織編寫出版的那些著作耐人琢磨,吃過的、玩過的、娛樂過生命的許多小事情也值得留下記錄,可以說,凡此種種都是讓我生命充實、心地純潔善良的有機元素。以《紅泥爐》為名,既取“紅泥爐”的質樸有形,可將百餘篇零散的短文融入一爐、統為一體,也取“紅泥爐”不計功利帶給人們舒適享受的美意,同時,自認為其中的文章有的或許隻是毛坯,日後或許還需回爐再造,然而,追求學問與知識、追求生命快樂與藝術欣賞的初衷永不會改變。
《紅泥爐》分上下兩冊編排輯錄。上冊由幾十篇散文、遊記和隨筆組成,隨筆式的遊記如“走近非洲”、“西北行”,還有關於女性生活、人生感悟等方麵的幾組文章,筆意隨著心意走,寫的輕鬆隨意一些。下冊與學術相關但不純粹是學術文章,自以為其中有一點點的思想性或是趣味性。我對城市發展與文化繁榮的理解認識,對曆史上與現實中的用人理想與現實的思考,對看過的幾種書說說心得,對編寫的著作講講大書背後的小故事,還有關於古代民居建築文化與晉商大院的一組文章。希望從眾多的瑣碎事情中,從曆史上和現實中的一些人物的對比中,能反映折射出文化理解、文化表達中的多元化與個性差異來。個人進行評價的話,我的文章比較質樸,但是華麗不夠,我懂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道理,但更願意朝著“紅泥小火爐”的藝術水準而前行。作此小敘,既為自勉,也算是給讀者朋友的一個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