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家園(2)(3 / 3)

晉商老宅是明清晉商的巨額財富與中國傳統文化、建築藝術、科學技術結合的建築實物。工業化以前的屋舍建築,賦予其中的是完全的人工製作,因此每一處晉商老宅都可能成為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標本或明清北方民居的獨有模式。這些建築的美感、韻律,是許多人沉迷其中的主要原因,祁縣的喬家大院就被幾代中國建築師譽為“清代民居建築藝術的一顆明珠”。現存的晉商老院中,喬家大院的渾厚,王家大院的恢弘,常家莊園的閑適,渠家大院的清雅,三多堂的堅實……晉商依托山西人文地理環境,營造出山西民居多姿多彩的建築風格。晉商老院的一土一木一磚一石,一麵照壁,一扇門窗,一截煙囪,一段望柱,都蘊涵著主人的生活情調、對生命的理解以及主人或建築者的匠心獨運。這些保留下來的晉商老宅院,以其獨特的人文內涵、商業文化、建築風格和藝術魅力吸引著世界的眼光。

山西會館是山西商人客居他鄉、聯絡情感、交流信息、關照生意的重要場所。康熙南巡時就特別感慨道:“朕行曆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係晉省之人,而土著蓋寡。”晉商從明代初年開始崛起,到明朝中葉形成氣候,再到清代山西商人的貿易經營遍及天下,晉商在故鄉留下了一處處有價值的老宅院,在外省也留下了足以讓家鄉父老驕傲自豪的山西會館。山西商人在國內經常往來的繁華市鎮建會館,築戲台,一則招攬客戶,聯絡情感,二則聽聽鄉音鄉曲聊解思鄉思親之苦。各地的會館,屋宇高大,殿舍齊全,華美的牌樓,精巧的戲台,楹聯、門匾佳話滿院,石雕、木雕移步換景,成為明清晉商出色經營活動的最好見證。晉商通過山西會館把明清時期的商業建築推至一個新的水準。建築精美的山西會館,是明清晉商對中國建築文化的又一突出貢獻。

晉商為修建和修繕明清建築物提供了財力支持

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號稱是中國明清縣城的活標本,除了有高12米、厚5米、周長12華裏的古城牆外,還有序地排列著明清時期的各類建築物,形成了東城隍、西縣衙、南觀音、北關公、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佛寺的標準格局。現存的平遙城牆,是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在舊城牆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據史書記載,平遙城牆此後有過四次修繕,而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在鹹豐年間,這次修繕曆時三年之久,完全由平遙商人出資和主持。明清街是兩三百年前晉商的經營場所,屬於典型風格的北方街麵商鋪結構。晉商對平遙古城各類建築的修建維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晉商對城市建築、寺觀廟宇的維護修複也起過比較重要的作用。山西境內的明清建築今有千餘處之多,而傳統的寺廟宮觀、戲台建築占了半數以上。這些寺觀廟宇能夠很好地保留下來,甚至經常得以重建翻修,有些就得益於晉商的支持。在《儒商常家》一書五百年紀事中,明代的紀事共有5條,其中4條是常家人從明中葉起捐資修廟的記錄:嘉靖三年(1524年)常仲林子常廒為村裏成家寨菩薩廟捐資;萬曆三年(1583年)常廒長子常廷和為車輞村寺廟捐資;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常廷美之子常現為南莊村大雄寺捐資;崇禎六年(1633年)常家5人為村裏的東菩薩廟捐資。清代以來,常家捐資修廟的記錄就更多了,晉中的富商常氏家族如此,其餘商家也不甘心落他人之後,巨商大賈們給寺廟院觀施舍錢財,多少年多少代樂此不疲,留存下來的寺觀廟宇的碑碣中,許多都記錄下晉商在地方上捐資的義舉。廟宇修繕“非一人一家所能辦,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晉商的捐資善舉客觀上保護了一批古代建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