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敬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因為主持《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明史》《大清一統誌》《平定三逆方略》等典籍為世人知曉。陳廷敬伴隨康熙皇帝在朝四十餘年,位極人臣,官至宰輔,以其才藝雙優、為政平和的個人修養、個性魅力,成為康熙盛世的一代名臣。《陳廷敬與皇城相府》收錄了清史專家王思治、隋唐史專家閻守誠以及省內外知名學者專家任茂棠、張海瀛、劉鳳雲、魏忠禹、靳生禾、冀滿紅、張玉興、彭海等人的十幾篇論文,從不同側麵展開對陳廷敬的研究考證,論述其為政思想、詩歌創作、文化成就、曆史地位的同時,對陳廷敬的家族和這座龐大的府第建築,都有精辟的論述和科學的概括總結。在享受專家學者們深厚研究功力和嚴謹治學態度結出的果實之餘,我們對生養陳廷敬的這個家風嚴謹、長於詩文、推崇理學、樂善好施的官宦之家及其陳廷敬的個人成就,有了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麵對這位聲名卓著的一代儒相,不由得為自己的才學匱乏和見識淺薄而慚愧。因為寫《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的緣故,兩年前曾在皇城相府有過一次短暫的考察活動,後來為這座有十幾個大型院落、六百餘間房屋組成的清代建築群寫下了專門的章(節)。幾年前,寫過一篇題為《陳廷敬說廉政》的短文,對陳廷敬的有關史料進行核實時,對這位澤州名相所說“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以儉”一段話,印象深刻。陳廷敬還說:“督撫之職在察吏……上官廉則吏自不敢為貪,上官貪則吏雖欲為廉而不可得。”他將治理國家的根本定位在高官者的行為取舍方麵,也是頗有見地的。
書中有學者提及1998年10月赴陽城出席“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術研討會”是一次難忘的曆史文化之旅,不僅因為聚學界師友而受益頗多,更因為陳廷敬“午亭山村”故址的“林霏山色”,使人感觸彌深。對此我有同感。在這古室老房鱗次櫛比的院落裏,當年磚瓦脫落、椽梁斷折、荒涼頹敗的景象已不複存在,相府在“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中重現魅力,重現光彩。同時因其“一門九進士,三世六翰林”的家族顯赫以及康乾盛世的浩蕩皇恩,與同時期修建的山西其他宅院相比,氣勢更勝一籌。由於家族中長期有人仕宦的緣故,這座龐大的建築群從興修到擴建,都留下了比較完整的資料,今天《陳廷敬與皇城相府》的出版,對我們了解皇城相府的來龍去脈,認識陳家的文化精神,無疑是種福音。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古建旅遊正在成為一項高雅的文化休閑活動,越來越多的人享受著古建觀賞帶來的愉悅,在古樸厚重的青磚灰瓦庭院深巷間追尋曆史的蹤跡,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去年中央台熱播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許多外景取自相府,在皇城相府高大建築群背景的烘托下,劇情與景物相得益彰。皇城相府正在走出偏僻的太行村莊,成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建築美學的亮麗風景。駐足明末崇禎年間修建的內城“鬥築居”,漫步康熙中期擴建的外城“中道莊”,踏著厚實堅固的堡牆,迎著與幾個世紀前同樣清冽的山風,俯仰370年前砌築的五間七層河山樓,在“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午亭山村”,尋古探幽,不乏“人去台空江自流”的蕭索,但更多的還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豪邁。
拂去時光留給名宅相府和名臣陳廷敬的塵埃,相信不遠的將來,陽城相府與名臣陳廷敬交相輝映,定會創造文化對接中的奇跡。
第七(節) 晉商與中國的建築、戲曲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十四世紀以後,經濟活動對社會進程的影響明顯增強,晉商通過商業貿易和金融活動,對明清時期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均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對中國建築文化與戲曲文化也有獨特貢獻。
晉商老宅、晉商會館豐富了明清建築的內容和形式
晉商大院遍及山西全省,其中以晉中的太穀、平遙、祁縣、介休、榆次,晉北的保德、大同、渾源,晉東南的沁水、陽城和晉南的臨汾、襄汾等縣市更為集中。現存的晉商大院以其宏大、厚重、古樸、多樣的特色,展現了明清時期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特別風采。山西現存的晉商老宅院,規模大,建築精,品位高,占地動輒幾十畝上百畝,屋舍少則幾十間,多則上千間,結構多為窯洞和樓房的結合體,院子多以長方形為特征,高牆深院,美屋峻宇,亭台樓閣,廊廈欄榭,折射出中國民居建築文化的魅力所在。這些建築物有助於我們了解和深化對明清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麵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