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城市·文化(6)(1 / 3)

法顯是最早將中國文化帶入西域的僧人,比唐玄奘西域取經早了整整二百年。法顯(約337-422),平陽郡武陽人。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已年過60歲的法顯率眾弟子自長安出發,曆時14載,遊曆29國,到印度尋求律藏。他們先後於天竺國(今印度)、獅子國(今斯裏蘭卡)獲《方等般泥洹經》等多部梵本佛經,義熙九年(413)回到建康(今江蘇南京),此後,法顯翻譯佛經幾十種,並寫出中國最早介紹外國風土人情的長篇旅行遊記《佛國記》。法顯當年到達波斯的拘薩羅國舍衛城,相傳釋迦佛在城內的隻洹精舍修煉說經25年。法顯看到精舍傾圮,追懷往昔,愴然心悲。“彼眾僧出,問顯等言:‘汝從何國來?’答雲:‘從漢地來。’彼眾僧歎曰:‘奇哉!邊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謂言,我等諸師和上相承以來,未見漢道人來到此地也。”(閻宗臨:《中西交通史》,第242頁)後來還有文章說是法顯發現了西半球,稱其發現美洲是在東歸失路之時。無論如何,法顯這位畢生傳播文化弘揚佛法的高僧,也因其翻譯佛經和撰著遊記的功績而奠定。

樊守義與中國第一部歐美遊記《身見錄》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禮(節)問題始終是矛盾的焦點。康熙皇帝為了搞清楚羅馬使臣多羅來華的禮(節),派遣來華的修士艾若瑟等人返歐考察,山西人樊守義是隨行者。樊守義生長的絳州,當地也是西方傳教士重點關注的地方,此時西方正處於啟蒙主義為主導的時期。樊守義自稱:“生長山右之平陽,虔事真主,惟期無歉於己而已。憶自康熙丁亥歲,季冬之月,遠西修士艾先生諱者,奉命遣往泰西,偕餘同遊。”泰西是古代中國對西方國家的總稱。樊守義在意大利的都林、羅馬學習,康熙五十八年(1719)偕艾若瑟東還。行至大西洋與印度洋交彙的好望角時,艾若瑟病故,樊守義獨歸。“康熙六十年(1721)夏,很多人詢問歐洲的風土情況,遂將其親身經曆,寫成這篇《身見錄》。”(閻宗臨:《中西交通史》,第197-198頁)1937年,閻宗臨從羅馬圖書館將《身見錄》原稿取回,進行了嚴謹的考證。“以漢人親曆泰西所留下的中文記述,當以樊守義《身見錄》為最早。”“身見錄》不僅是第一篇中文歐洲遊記,也是第一篇中國人的美洲遊記。”(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曆史》,第39、43頁)

樊守義是清朝康熙年間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的見證者與傳承人。當年他隨艾若瑟出遊,他們13年間經過的國家或地區,今天可以基本確定的就有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印度尼西亞、南非、巴西、葡萄牙、意大利等。“約於1709年初到羅馬,‘見教王,承優待。’……之後,他又先後到過意大利中部和西北部的許多城邦。康熙五十八年(1719)三月,他從葡萄牙啟程,五十九年六月十三日回到廣州,九月十一日到熱河見到了康熙皇帝。”(鍾叔河著:《走向世界——近代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曆史》,第40頁)樊守義本著“不是親曆,不予記錄”的準則,為後世留下了可信度程度很高的史料。後來樊守義在北京傳教,乾隆十八年去世。

明清晉商貿遷四方,拓土成金晉商的成就,恰恰也是山西人在思想上打破陳舊觀念、敢為天下之先的集中展示。明清晉商乘勢而興,適時轉型,從“邊商”到“內商”是其貿易線路與市場開拓的轉變,創立票號是經營理念與發展方式的轉變,與蒙古國、俄羅斯的貿易是開放經商的巨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