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陝北八月天(節選)(2 / 2)

漸漸,一片片莊稼割倒了,一簇簇火炬般燃燒的紅高粱簇起來了,一行行金黃閃光的糜穀擁起來了,一侖侖玫瑰色的蕎麥輪廓出現了……長於攝影的同誌,如果這時你將鏡頭對準山上山下,那將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呀:平川道,拖拉機飛馳,在忙著往回運送玉米棒子、葵花盤子。農民或者套起牛車,車輪軋軋的,牛哞哞的,緩緩拉著穀物。而山窪、溝壑、蒼茫模糊的暮色中,農人們背著、擔著比自身大幾倍的沉重的莊稼捆,正在路上蹣跚挪動……

八月的大地,該多麼富有感情、色彩和詩意嗬……

豐收的秋天,也給果園帶來一片絢爛的景象。紅香蕉亮紅鮮豔,黃元帥澄黃璨然,大鴨梨熟透了,逍遙著,在綴彎的枝頭閃耀青光。葡萄晶瑩透明,綠綠的,紫紫的,嘟嘟嚕嚕垂掛下來,葉子已蔚為一片醉人的深紅。

但更惹人注目的,卻是一望無際的、滿山遍野的棗林。

陝北棗林,年代悠久而氣勢宏大,窯畔、崖畔、村口、路旁、院落、每個村莊都密密層層圍著一片棗林,每個家戶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棗林。八月仲秋,棗子就全熟紅了。黃綠綠的葉簇中,閃耀著圓的、長的、珍珠瑪瑙一樣紅豔豔的大紅棗兒。金風自由灑脫,紅棗兒在空中顫栗著搖來擺去,不時“崩——噠”落下幾顆來。這裏打棗,須得待棗子熟透溏過了才開始。那幾天,村裏歡天喜地,誰家打棗,鄰裏鄰居都提著筐子籃子來幫著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可以趕去吃。打棗人搖動棗樹,或用一根長杆子敲著棗枝,那棗子頓時像紅雨似的嘩嘩啦啦撒落下來,輕輕擊在揀棗人的頭上臉上背上,斑斑駁駁地立刻把地上染成一塊花毯子。而嬉笑歡鬧著吃棗揀棗的人的豪爽溫馨的聲浪拋來拋去……

朋友嗬,也許你到過許多地方,但你領略過八月黃土高原千山萬壑中這些遙遠山村的獨特風味麼?

是的,多少人曾描摹謳歌過陝北窯洞、窯院,但我要說,對陝北窯洞真正的感悟和理解那還隻有我們陝北人。我的一位年輕的陝北詩人朋友曾熱情唱道:“如今我已從豁亮的月弓窗下走出,走了很遠還沒有走出你的深情;我想山川是高原皺臉上展開的笑容,你是望著我的背影的母親的眼睛——啊,陝北的窯洞!”——舉世矚目的陝北窯洞,偉大的搖籃!在這裏,曾一代代誕生了像那山丹丹一樣靈秀俊美的女子,一代代誕生了那像黃牛犢一樣結實健壯的後生,也曾誕生了古老而悠揚的信天遊歌聲,新世紀摧枯拉朽的人民革命運動和最輝煌燦爛的智慧思想嗬!

陝北被譽為“腰鼓之鄉”,老漢後生都會打這東西,連五六歲的猴小子也會來兩下。於是,腳地下、後場掌空地,立刻成了腰鼓場。四個或八個年輕後生立即揮動鼓槌,扭動著對打起來。

看著粗獷的腰鼓,聽著自由自在的酒曲,遊人嗬,你盡可以領略陝北人身上所凝聚的那種古老而偉大的精神內涵,你也盡可以讓你那些神奇而浪漫的想象力自由馳騁。是的,黃河流域這塊遠古而博大的土地啊,軒轅浩氣,華夏始祖,開創江山,拓土萬裏,最早開拓了這片疆土嗬!於是,大禹的部落,鎮臥狂流,鑿通了泛濫而災難的黃河古道;偏遠的黎民,斬山滅穀,修築了氣勢壯闊的秦直大道。仰韶文化在這裏孕育了古老悠久的信天遊,粗獷的腰鼓、秧歌舞,新月形的窯洞,柔美的窗花……成熟的八月,一部神奇的書!八月完成了一幅光閃閃亮錚錚的偉大的陝北自我畫像嗬……這時,也許你會突然擊節惜歎:八月太快了,在陝北待的太短了。陝北八月實在具有著另一種風土,人情;另一種重托,深邃;另一種精神,智慧和哲人的思考啊!

——哦,我的紅格丹丹、黃格燦燦、綠格瑩瑩、紫格楚楚、藍格瓦瓦、黑格玖玖、白格生生的五彩斑斕的陝北八月天嗬!我的甜格浸浸、香格盈盈、酸格溜溜、傻格蛋蛋、巧格靈靈、自由自在、富足、豐饒和溫暖的鄉村八月天嗬……

朋友,你來吧,我的陝北的八月會厚待你的……

心香一瓣

閱讀本文,真像是欣賞一幅色彩豔麗的油畫。作者不僅是一位文字大家,更是位繪畫高手。陝北八月的豐收圖景,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然而,真正的繪畫大家應該還是勤勞樸實的陝北農民們。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何來這一派豐收美景?所以,還是法國印象派畫家的名畫《收割》最能傳達此情此景吧。

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勞動者永遠都是光榮和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