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作者:張冬素 單泠
1936年的4月7日,竺可楨被任命為浙江大學校長。他這一天的日記寫著:晨雷雨。上午有霧。午有雷。下午四點見陽光。晚又雨。玉蘭盛開,杏花落,寓中白櫻花開。
動身來浙大的那天,竺可楨專門在上海停留,去了交通大學,為的是向教務長裘維裕借人,裘答應把胡剛複借給浙大兩個月。胡剛複畢業於哈佛,是廈門大學、中央大學理學院的創建人。在浙大西遷過程中,從出方案到找房子、探路、定船定車、運書運儀器,都由胡剛複統一操辦。遵義、湄潭辦學時期,胡剛複是浙大理學院院長。
竺可楨留用了當時浙大一批教授,包括陳建功、蘇步青、貝時璋、錢寶琮、鄭曉滄、李壽恒、周厚複等,又把因反對前任校長而離開的張紹忠、何增祿、束星北等一一請了回來,何增祿還帶來了王淦昌,蘇步青又推薦了章用。1936年下學期開學時,被浙大新聘任的教授、講師有三十多人。
蘇步青的夫人是日本人,西遷時沒有一起走。浙大遷到了湄潭後,有一天,竺可楨對蘇步青說:“你不要等到暑假,快把家眷接出來吧!”“我哪有這麼多錢啊。”“錢不用愁,我們學校替你包下來了。”竺可楨一下子批給蘇步青900塊大洋。有了這筆巨資,蘇步青回到浙江,經過35天,帶家眷回校。竺可楨說:“這下子我好放心了。”
王淦昌來到浙大時隻有29歲。竺可楨親自陪他參觀校園,還設家宴款待他。“在黔北浙大的這段時間,是我一生中科研思想特別活躍、成就較多、最值得追憶的時光之一。”王淦昌培養了程開甲、謝學錦、許良英等一批著名學生。
“流亡大學”走出
50名院士
1937年11月5日,日軍在全公亭登陸,距杭城僅百公裏。為了保全浙江大學,1938年1月11日至13日,竺可楨率全校師生分三批離開杭州,一遷浙西建德,二遷江西泰和,三遷廣西宜山,曆時兩年半,橫穿浙江、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六省,行程兩千六百餘公裏。最終將校址遷到貴州省遵義、湄潭,並在當地辦學7年。這一壯舉,被彭真稱讚為“一支文軍”的長征,電影《流亡大學》就是以此為原型拍攝。
戰時,科研儀器缺乏,實驗條件簡陋,師生們自己動手造。遵義沒有電,改造的設備用桐油代替柴油發電為工學院的學生開出了實驗課。王淦昌教授在指導研究生葉篤正做“湄潭近地層大氣電位的觀測研究”課題時,沒有觀測儀器,找了個損壞的電位計修複後進行觀測。訂閱外文期刊和專業刊物很難,竺可楨撥了近萬元費用專門托在上海的教授選購外文書刊。
在湄潭的唐家祠堂,談家楨發現了瓢蟲色斑變異的嵌鑲顯性現象,並用兩年時間搞清其中的機製和規律,成果在美國《遺傳學》雜誌發表後,引起國際遺傳學界轟動,被稱為是對摩爾根遺傳學說的豐富和發展。
同樣是在這裏,蘇步青在微分幾何研究方麵取得突破性進展,被稱為“東方第一幾何學家”;王淦昌寫出了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的著名論文《關於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