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浙大保姆”竺可楨(2 / 2)

據不完全統計,在湄潭的7年中,浙大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超過當時所有的中國大學。英國《自然》周刊、美國《物理評論》經常收到來自“中國湄潭”的論文。

據不完全統計,在當年浙大任教和求學的師生中,後來有50人當選兩院院士,走出了不少如李政道、程開甲、穀超豪、施雅風、葉篤正等科學界的精英。

大學生要“謀食”

還要“謀道”

“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

1936年9月18日,竺可楨在與新生的談話會上這樣問學生。七十餘年後的今天,這著名的“兩問”,依然啟發著每個浙大學子。

竺校長是給出了答案的。他說,第一,諸位求學,應不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訓練如何正確地訓練自己的思想;第二,我們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務,而不在享受。

1938年8月,在竺夫人張俠魂女士和二兒竺衡葬後的第三天,浙大告別安居半年的江西泰和,開始遷往廣西宜山。有一支隊伍由19個學生組成,管理500件行李,走水路。因為聽傳聞說有敵軍來,學生棄舟上岸顧自奔逃,導致一船行李全部丟失。行李最終找回來了,但竺可楨對此事深以為恥。他在大會上批評學生,聲色俱厲:“事先已知三水危急而貿然前往,是為不智;臨危急又各鳥獸散,是為不勇;眼見同學落水而不視其至安全地點各自分跑,無惻隱之心,是為不仁。”

宜山時期,是浙大西遷過程中最艱難的時刻。1938年11月,在一次校務會議上,竺可楨正式提議將“求是”定為浙大校訓。

在竺可楨的心目中,“求是”的精神應包括:(1)不盲從,不附和,一切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禦,隻問是非,不計利害。(2)虛懷若穀,不武斷,不蠻橫。(3)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

浙大工學院學生劉奎鬥兩度投筆從戎,參戰抗日。每次走,竺可楨送他;每次回來,竺可楨為他接風。數十年後,劉奎鬥捐款在浙大建造了竺可楨國際教育大樓。一直到去世,劉奎鬥的書房中都掛著竺可楨的像,與祖上的畫像掛在一起。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他總不忘拜一下。

1946年,竺可楨“帶”浙大回到杭州。

1949年,竺可楨60歲了。3月6日,浙大學生自治會為校長60壽辰舉行祝壽晚會,學生為竺可楨做了一麵旗,上麵寫了4個字:浙大保姆。

但沒過多久,竺可楨辭別了家人和浙大,走了。日記記載的時間是1949年4月29日。

摘自《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