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誠為何屢敗屢升(1 / 2)

人史

作者:張曼倫

自古以來,凡是想通過軍旅生涯飛黃騰達的人都知道,能打硬仗、勝仗才能受到上級的提拔和重用。但在中國現代史上,卻有這樣一位將軍,他屢戰屢敗,但每次打了敗仗之後,反而會受到提拔,最終官至四星上將、參謀總長、“副總統”,成為地位僅次於蔣介石的國民黨二號人物,這個人就是有名的“常敗將軍”——陳誠。

陳誠自1927年“寧漢分裂”期間追隨蔣介石後,就很少打過勝仗。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陳誠自告奮勇地率部猛攻晉軍防禦堅固的防線。但在隨後半個月時間裏,陳誠所率部隊連吃敗仗,傷亡巨大。事後陳誠由師長升任軍長。

1931年,蔣介石發動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圍剿”,任命陳誠為第二路指揮官。結果陳誠指揮的國民黨第18軍在贛東南一帶疲於奔命兩個多月,始終沒有找到紅軍主力,反而搞得精疲力竭,“胖的拖瘦,瘦的拖病,病的拖死”,最後無功而返。

1932年冬,蔣介石又發動了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陳誠任中路總指揮。此役中,陳誠先是被紅軍引入包圍圈,3天內被吃掉兩個師,之後其麾下的王牌第11師又被紅軍合圍,損失過半。致使國民黨軍隊兵力銳減,戰線上捉襟見肘,直接導致了“圍剿”的失敗。蔣為平息眾怒,便給了陳誠降一級,記大過一次的處分,並解除其所兼任各職。但不久蔣介石又恢複了他的軍長職務,並且大大地擴充了他的第18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誠負責戰區江防指揮,但由於布防不周、調兵緩慢,未能阻止日軍在吳淞等地的登陸。日軍增兵後,國軍幾個師苦戰6日,眼看就要合圍攻入上海市區的日軍,而此時身為前敵總指揮的陳誠卻改變進攻方向,分兵組織對南麵日軍的反登陸作戰,再次錯失了扭轉戰局的時機。不久,日軍由杭州灣登陸,從側後包抄,國軍被迫撤退,“淞滬會戰”失敗。指揮不力的陳誠不但沒有被降職,反而被任命為武漢衛戍總司令,同時兼任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部長、湖北省主席、航空委員會委員等要職。

之後,陳誠又先後參與和指揮了“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南昌會戰”、“鄂西會戰”等重大戰役,結果無不以損兵失地告終。

解放戰爭時期的1947年,陳誠又被蔣介石派去東北,指揮東北“剿共”事宜。結果在不到半年時間裏,他又因為指揮失當而連吃敗仗,輸得一塌糊塗。不僅丟掉了大半個東北,還使得新五軍等國民黨王牌精銳喪失殆盡,國民黨在東北從此元氣大傷。陳誠雖然在國民黨內一片“殺陳誠,謝天下”的呼聲中被蔣介石解除了一切職務,但半年之後,又被蔣介石委以“台灣省政府主席”兼東南軍政長官的重任,不久又升任台灣“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國民黨副總裁等要職。

奇怪的是,這樣一個敗績連連的將軍,為何能夠平步青雲、步步高升呢?這其實是因為蔣介石需要一個能成為自己傳聲筒並甘願為自己背黑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