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社會關注(2)(1 / 3)

比如,我們在勸告大家不要亂穿馬路時,總愛宣傳說亂穿馬路危險,指望把人給嚇唬住。上海電視台的公益廣告是這樣做的:一群小鴨子在鴨子媽媽的帶領下過馬路,前麵亮著紅燈,小鴨子徑直走過去,一輛車子過來差點軋到它們,嚇得鴨子媽媽趕緊把它們拉回來。等到交通燈變綠,鴨子媽媽這才帶領它們神氣活現地過去。

同樣的原因,每年在交通安全宣傳周,都能在上海的電視上看到老一套:一個記者拿著話筒問一位剛剛亂穿馬路的行人:“你覺得你這樣橫穿馬路安全嗎?”

“安全。”我代替他回答。我大聲地、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以我單位門口的淮海路為例,“亂穿淮海路不但安全,而且非常安全!”亂穿馬路被車軋死的概率大約和飛機失事的概率相當。我們總說乘飛機安全,說什麼一個人需要連續乘坐兩千多次才會遇到一次飛機事故。可是同樣低的概率,一到穿馬路便被說成極其危險。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隨地吐痰,我們總是宣傳說,隨地吐痰會傳染疾病。隨地吐痰真的會傳染疾病嗎?為此,我專門請教了一位公共衛生專家。

這位專家坦言,從理論上講,隨地吐痰確實有可能傳染疾病,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個概率幾乎為零。他進一步指出,隨地吐痰傳播疾病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吐痰的人有病,比如結核病人,他的痰裏就會有結核病菌;第二,病菌在空氣中的密度超過一定範圍,如果不是在一個密封的環境,痰中的病菌很快就會被空氣稀釋:第三,受體本身比較脆弱。在現實生活中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確實支持了這種說法。

中國社會在轉型中如何進行有效的精神文明宣傳,確實是我們麵臨的一項新挑戰。這方麵美國的經驗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許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說美國也搞精神文明宣傳,不過美國和我們有兩點不同:第一,美國的宣傳工具大多由私人掌握,政府的宣傳是要付費的;第二,正是因為付了錢,他們就先請專家進行研究,而不是靠拍腦門兒決策,免得錢打了水漂。美國有一個州,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很高,州政府為了遏製這個勢頭,首先請了一個專家組來研究這個問題。

專家組經過科學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吸毒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所有的人在第一次吸毒時都清楚地知道毒品的危害(我國的反毒品宣傳至今的重點仍在宣傳吸毒的危害性)。第二,吸毒被青少年當成成熟的標誌。人的一生有兩個叛逆期,第一個是三歲左右,它的出現是以“我”為標誌的。第二個叛逆期就是青春期,這時期的孩子處處要顯示自己的成熟。第三,大部分孩子第一次吸毒是一個群體行為,眾所周知,青少年的群體壓力是非常大的,這個時候,就是有少數人想不吸也是很難的。

在上麵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州政府製作了一則別出心裁的廣告。這個廣告是這樣的:兩個毒品販子結束了一天的毒品生意之後,在昏暗的燈光下數錢。一個毒販子對另一個毒販子說:“現在毒品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了。吸毒的人越來越少,警察查得越來越嚴。”“可不是嘛!我們現在的收入主要靠那些年輕人。”“那些新新人類,自以為新潮、另類、時髦,其實他們的錢最好騙了。”“要是有一天,連他們都不買,我們可就真完了!”由於抓住了青少年的心理,廣告播出後效果非常好。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如何有效地減少中國人的不文明行為。根據行為理論,人類行為的發生一定是其動力大於阻力。以亂穿馬路為例,人們為什麼會亂穿馬路?因為亂穿馬路省時省力,這是亂穿馬路的動力,因此,要阻止亂穿馬路,必須增加其阻力。

在公德教育中多些鼓勵,少些責備。前兩天我在中山公園買票,售票口前擠作一團,我讓我前麵的幾個人排成一個隊。這時來了一個小夥子直接就插到最前麵去了,我一把把他拉過來,他掄起拳頭,沒想到我對他說:“先生,你想先買,就排在我前麵。”眾目睽睽下,小夥子不好意思,站到最後麵去了。又有一個大媽往窗口擠,我同樣讓她排在我前麵,她年紀大一點,我是真心實意讓她。沒想到她堅持說:“我到前麵是去看看還有沒有票。”從此就再也沒有人插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