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社會關注(2)(2 / 3)

另一方麵,將隨地吐痰、亂穿馬路等不文明行為界定為一個人素質低下的表現。目前的上海,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在各個十字路口維持秩序,你去問問那些執勤人員,他們有沒有發現有哪一個亂穿馬路的人對自己這種行為感到羞愧?一個也沒有!他們不但不會感到不好意思,相反,遇到阻攔還振振有詞,甚至怒斥執勤人員。

這事真的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中國富人離公民有多遠

理由/文

被壓縮的財富史

我在電視訪談節目中聽到一位中國年輕的企業家說,當他發現自己賺到的錢超過一億元人民幣的時候,感到很茫然,失去了生活的目標。

在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中很少會發生類似的問題。我想,一個頭腦清晰的企業家賺到一大筆錢的時候,他麵臨著兩個選擇。其一,他發現自己找到了正確的賺錢方法,於是便沒完沒了地拷貝下去,變成幾十億或幾百億。為什麼不呢?就像麥當勞或沃爾瑪那樣。其二,他可以考慮做一點善事了,而且往往通過一個有經驗的專業機構,即NGO(非政府組織)。

但是,中國當代許多企業家(盡管不是全部),考慮的首要問題卻是把錢放在哪裏?是放入銀行還是想辦法弄到國外?或者索性藏在床底下。

由此,中國富人許多不同尋常的行為都可歸於他們整體性的年輕,可稱為“金錢幼稚症”。說到這裏,需要用最簡單的方法追述一下中國的財富史。

1949年以後,伴隨著計劃經濟的實施,中國進行了長達30年消滅私人經濟的努力。1949年時,中國尚有700萬個小商戶和為數不多的私人企業;而至1978年,私人企業早已蕩然無存,小商販也縮減至15萬人。這些人實際上多是修理皮鞋或修理自行車之類的手工勞動者。可以說,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裏土地上和10億人口當中,已沒有一點私人經濟元素。這場平均主義的社會實踐,在規模與深度上都是人類曆史前所未有的。

西方由城邦文化而興起的公民社會,已有500年的曆史,以工業革命為標誌的現代企業家的成長,也有200年的曆史。

而中國的企業家芳齡幾何?從20世紀80年代算起,至今僅有短短的25年。如此短暫,僅相當於一個青年人剛剛跨入中年所需的時間。

就是這樣一些人,加上跨國公司,還有政府,在短時間內創造了讓人炫目的財富。他們不可能很成熟,他們駕馭金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一個缺失的空白

中國從來沒有一個哲學家像德國的馬克斯·韋伯那樣,把追逐財富提升到倫理的高度,而作為人的天職大加讚揚。相反,中國的富人一向背負著“為富不仁”的輿論包袱,被社會另眼相看。由此,在他們身上有幾個顯著特征:

1.財富的隱蔽性和不透明。

猶如遮蔽著一層濃厚的迷霧,沒人能夠確切說明中國有多少富人和擁有多少財富。尤其缺乏私人淨資產及流動資金的數據。我所見到的官方數據都是用間接方法推算的。有趣的是,來自西方的報道則比較具體。例如,西方報道說,中國有30萬人買得起私人飛機。另一報道說,中國擁有100萬美元以上的富人至少有23萬人。這些報道都沒有說明數據的來源。

與富人隱蔽性特征形影相隨的是炫耀性消費。這看似矛盾的現象卻是一枚硬幣的兩麵。在大城市的馬路上,穿梭著奔馳、寶馬、賓利、勞斯萊斯。一位富人從監獄中保釋後,一口氣買了20輛悍馬,送給對他有過幫助的人。在北京,最豐盛的宴席要吃夠120多道菜,連續4天進行品嚐。在上海,最豪華的別墅售價1.2億元。富人在隱蔽財富的同時,炫耀性消費對他們是一種必要的心理補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