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環球采風(1)(1 / 3)

英國窮人咋過日子?

simon/文

提到英國的窮人生活,也許不少人會咋舌;英國再窮的人溫飽總不成問題吧?英國的窮人能窮到哪兒去?想必翻開衣箱也全是adidas、nike吧!然而我見到英國窮人同國人印象中的窮人是完全不同的。

不從衣裳論窮富

英國滿大街看上去似乎遍地是窮人——每個人都衣著簡樸,不少人的穿衣打扮甚至讓我們發展中國家的人看了都替他們慚愧。再放眼大學校園,滿學校看上去都是窮學生,大學生的靴子褲子外套全舊得一塌糊塗。他們雖然穿得夠土,卻沒一個營養不良,一個個都紅光滿麵地活躍在校園。

我來英國時添置了一件普通的半長皮大衣,由於回國前要先從英國去趟美國,而美國規定行李不能超過5公斤,我就想順便在英國賣掉以減輕行李重量。150鎊買的新大衣,我預謀著揮淚大出血,隻賣60鎊算了,總比飛機上超重罰款好。可拿到英國的二手貨商店,他們居然告訴我最多給5鎊,約等於65元人民幣!店主聽了我的報價,大吃一驚,指著店裏的衣服對我說:“你看我們這裏有超過5鎊的衣服嗎?”還別說,細細一看,果然沒有,全是廉價的舊呢子外衣和夾克,1鎊就能買一套。我轉念一想,這種皮大衣你見過英國普通老百姓穿嗎?沒有,他們大冬天穿的全是普通的羽絨服和化纖的絨毛外套,而且穿得陳舊不堪還照穿不誤!我買的這種皮衣明擺著是給富人穿的,拿到二手店來賣,還想賣幾十鎊,而他整個店的舊衣服加一起不過才200鎊!

窮日子悠閑過

英國的窮人區不多,一般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心的邊緣地帶。居住在窮人區的居民,在西方的詞彙裏叫Lower Social AndEconomic Class People。窮人區街上的破舊紅磚樓大多是19世紀工業化時期建造的,乍一看古色古香,但如果不是文物而是普通人居住的住宅樓,就顯得慘淡了許多。這些窮人區的樓房緊緊依靠在霓虹閃爍的商業大街旁,按常理說,這種破舊的房子早該拆了,但英國人偏偏不拆,在這百年老屋裏住得有滋有味兒,還用雪白的窗紗把房內的風景擋得嚴嚴實實,很有點人窮誌不短的意思。

在英國收入較低甚至貧困的老百姓家裏,廉價的化纖地毯從一樓鋪到頂樓,門也是普通的刷漆三合板做的,廚房和衛生間則是塑料地板革,澡盆上方的牆上貼著半截子瓷磚,其餘的地方或刷著油漆,或粘著廉價的牆紙,被潮氣熏得開裂或掉漆。廚房的櫃子和操作台是三合板做的,老式冰箱霜化後貼著內壁大肆流湯兒,家庭主婦們要時不時地擦,否則冰箱裏將汙水橫流。

英國窮人的日子似乎並不難過,而且他們還活得挺滋潤,因為舊貨商店能提供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如果你“不幸”是窮人,完全可以一輩子不買新衣服,卻還能照樣把七成新的衣服、皮靴什麼的美滋滋地穿在身上。

在吃的方麵,便宜美食在英國到處都是。一盒雞蛋10個0.59鎊;一個水蜜桃罐頭0.09鎊,相當於人民幣1元;800克一袋的麵包0.15鎊;一桶牛奶0.84鎊……算下來一個人一個月隻需要80鎊就可以吃得很好;而對一個月助學金500鎊的英國大學生來說,這80鎊夥食費並不貴。有的中國留學生來後因為學習壓力而食量大增,一頓就要半公斤麵條下肚,隻需0.2鎊,而每月消耗30公斤麵條才不過6鎊。

英國有這麼多窮人,但他們的日子照樣悠閑:郵局晚開早關;周末沒幾個店開門,全歇了回家陪妻子孩子或者舉家出遊。其實英國人失業的也不少,全靠政府救濟,隨著社會的老齡化,靠養老金過日子的老人比例也很大,但他們一周能拿到92鎊。“我們是富裕的國家。”英國人順嘴就能這麼說,但關鍵原因恐怕還是英國窮人們超樂觀的心態;錢絕不是第一位的,不適合的工作,寧肯不做也絕不能受苦或者委屈自己。餐館裏洗碗的,掃廁所的大多不是英國人,嫌工資太低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英國人要幹活就提出要正式簽合同,既然是苦活累活,就要有保障不是?所以老板也不願意雇英國人洗碗洗車。英國窮人都幹嗎去了?閑著。“窮快活”在咱們看來是諷刺一個人懶惰、傻氣,而在英國窮人看來則是天經地義的生存真理。

怎麼理解“富生活“

英國的窮人依靠的是國家的高福利政策所以無後顧之憂。此外他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視買各種社會保險,隻要買了保險,你就進了保險箱,最終連喪葬費都有人給你出。

所以我們不能把目光都用來看他們如何衣著簡樸,生活住房怎麼不上檔次,還得看到他們生活的狀態。連我的日本同事都感歎:“英國普通人生活質量比日本人高,日本人活得太累。什麼都追求豪華奢侈,其實很浪費,沒必要,透支生命太多了。”他眼裏的日本人可能和現在不少中國年輕人一樣,“上趕著攀比豪華享受,比著勁兒地加速精神崩潰。”這話聽著很有點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