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景區環境管理的意義
教學目標
1.掌握景區環境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2.了解旅遊活動對景區環境的影響
3.掌握景區環境管理的內容
4.了解景區環境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5.掌握景區衛生環境管理的內容和處理方法
在旅遊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令人矚目,然而與此相對應的是旅遊業發展中環境惡化,旅遊市場秩序混亂及旅遊開發中的無序發展、非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旅遊環境管理開始受到重視。旅遊景區環境管理是指運用法律、經濟、行政、規劃、科技、教育等手段,協調景區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處理景區利益相關者之間涉及環境問題的關係,為遊客營造能獲得美好旅遊體驗的旅遊環境,使旅遊景區既能達到可持續發展,又能實現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的有機統一。
一、景區環境係統
景區環境是指在景區範圍內,能影響景區存在和發展的各類因素和條件。以旅遊環境為主體,通常將其分為自然環境、人文社會環境、旅遊氛圍環境和衛生環境。
(一)景區自然環境
景區自然環境是指與景區旅遊活動相關的各種地球地表因子的總和,這些因子構成了景區存在的基礎。自然環境又可分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景區自然生態環境是指由大氣、水體、土地、生物及地質、地貌等組成的綜合體。它是景區生存、發展的基礎,是一種起承載作用的外在環境或基礎環境。景區內的自然資源主要指包括旅遊資源在內的一切景觀資源。景觀資源是景區發展的重要物質支撐,它是景區吸引力的構成要素。
(二)景區人文社會環境
人文社會環境是指對景區存在和發展產生影響的社會因素,一般由景區所在區域的社會和人文積澱構成,主要包括居民態度、文化素養、人口結構、環境意識、公眾道德、傳統意識、宗教民俗、民風民情、價值觀念、接待意識等具體內容。
(三)景區旅遊氛圍環境
景區旅遊氛圍是指由人工設計開發的設施和服務環境的總和,它能直接影響到旅遊者的心情和感受。景區旅遊氛圍主要包括兩方麵。
1.景區設施
景區設施是專為旅遊活動而建造,供旅遊者使用的專門設施。它包括景區內的各種市政設施,如給排水設施、供電設施、供暖設施、郵電通信設施等;各種交通工具和設施,如電瓶車、步行道、遊船碼頭等;各種服務設施,如飯店、餐飲、購物娛樂設施等。
景區設施是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平台和手段,景區設施質量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旅遊者的切身感知。如旅遊者對於住宿設施一般要求幹淨、整潔、舒適,對於購物設施要求特色鮮明、品種豐富、物美價廉,對於餐飲設施的要求是衛生幹淨、美味可口。因此,景區應注重對設施質量的維護與控製,借助優質的景區設施為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2.服務環境
景區服務環境主要指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環境。一般情況下,優質的景區服務能夠給旅遊者帶來較高的滿足感。從優化景區服務質量的角度考慮,景區應加強對員工服務質量和服務意識的培養。
(四)景區衛生環境
衛生環境是指旅遊景區內的衛生條件、保潔狀況、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衛生環境是旅遊者最直接的感受部分,也是旅遊景區日常工作中最需要關注的。
二、旅遊活動對景區環境的影響
景區環境與旅遊活動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一方麵,良好的環境是發展旅遊的重要物質基礎;旅遊發展了,又可以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起到推動作用。另一方麵,景區環境與旅遊發展又存在相互衝突的關係,這主要是指大規模的旅遊發展會給景區環境帶來巨大的負麵衝擊。
(一)旅遊活動對景區環境的正麵影響
1.推動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
旅遊者往往喜歡清潔、無汙染、風景秀美的地方。因此,一般情況下,旅遊景區所在地都景色秀美、氣候怡人,本身就具有較好的環境基礎。旅遊活動的開展會繼續推動景區所在地環境向好的方向發展。因為一方麵旅遊景區為了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吸引更多的旅遊者,必將繼續優化景區所在地環境,從而推動景區環境的發展;另一方麵,景區在發展過程中也會製定相關的環境發展規劃和保護機製,這些景區發展的製度性安排能夠將旅遊活動對景區環境的負麵影響限定在最小的範圍內。
2.推動了對自然資源、野生動植物及環境的保護
在人類越來越渴望回歸自然、越來越重視資源和野生動植物的情況下,旅遊發展確實起到了保護自然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的作用。旅遊發展會改變當地居民的觀念,增強他們對環境價值的認識。尤其是當旅遊給當地居民帶來實際利益時,這種作用會更加明顯。他們會放棄伐木、打獵等傳統的生存方式,而通過參與旅遊獲取經濟效益。旅遊業發展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可鼓勵當地政府和居民注意保護自然環境。
3.促進環境的保存和複原
旅遊活動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景區所在地區環境和資源的保存與複原。縱觀國內外許多景區,如國家公園、野生動物園、森林保護區及文物古跡等都是因為其對旅遊者具有較大吸引力才得以被保護。對於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旅遊活動對於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意義更為明顯,即旅遊活動能為經濟不發展地區帶來一定的資金,為該地區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提供保障。
4.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
旅遊景區要吸引旅遊者,除自然景觀外,還需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尤其是保持著原始古樸民風的原汁原味的人文資源,這就需要發掘、整理和提煉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曆史典故、神話傳說、民間藝術、舞蹈戲曲、音樂美術、服飾飲食、接待禮儀等民族特色資源,使這些民族文化瑰寶得以永世流芳。這樣,隨著旅遊的發展,一些原先幾乎被人們遺忘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又重新得到開發和恢複;傳統的手工藝品因市場需求的擴大又重新得到發展;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等又重新受到重視和發掘;長期瀕臨湮滅的曆史建築又重新得到維護和管理。
(二)旅遊活動對景區環境的負麵影響
1.旅遊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負麵影響
大規模的旅遊者進入景區,給景區原有的生態係統帶來新的能流,如旅遊者的踩踏、采集、幹擾動物生境、汙染水源等,這些活動必然會打破景區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產生負麵影響。
2.對社會人文環境的負麵影響
景區大量外來人口持續流入,景區、遊客、社區之間利益衝突、文化衝突等突顯,加上旅遊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常常會出現居民對旅遊的敵視態度並引發較多的社會治安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社區居民的經濟收益。
一些景區在開發前,當地居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景區的森林、草場等資源,依靠伐木、采集等獲取經濟收入。建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後,往往實行封山育林,禁砍禁伐,限製采薪燒炭等,社區的經濟來源受影響,並給生活帶來不便。進行旅遊開發後,如果社區居民預期收益未能兌現,無法補償社區的經濟損失,會出現各種社會矛盾,這些社會矛盾通過各種渠道釋放出來,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2)傳統文化的過度商業化。
當地文化世俗化、商品化也是旅遊對文化的消極影響之一。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慶典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按照傳統規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很多這種活動隨著旅遊業的開展逐漸被商品化,它們不再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為了接待旅遊者,隨時都會被搬上“舞台”,為了迎合旅遊者的觀看興趣,活動的內容也往往被壓縮,並且表演的節奏明顯加快。因此,這些活動雖然被保留下來,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傳統上的意義和價值。如傣族的潑水節被搬到昆明“郊野公園”作旅遊文化活動項目開發時,變成了“倒水節”:遊客各自拿著水桶、水盆,將水從對方的頭上澆到腳底,或是將人推到水池中,一圈人圍著“潑”,完全失去了“柳枝灑水”,以示祝福的文化意境。
(3)對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的影響。
旅遊的示範效應是十分明顯的。來自經濟比較發達國家、地區旅遊者的價值標準、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都會在經濟欠發達和社會文化環境比較脆弱的社區中產生示範效應,對當地居民的價值觀、社會觀、道德觀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會造成旅遊景區所在社區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外化,甚至影響社會秩序穩定。如旅遊者無意識的與當地社會潮流不符的旅遊行為,包括旅遊者出於好奇無意闖入當地居民的私人空間,旅遊者對當地居民生活空間的擠占,旅遊者與當地傳統生活習俗、人們的生活價值觀之間的差異都可能導致社區居民對旅遊者產生敵對情緒,造成旅遊者與社區居民關係緊張。
此外,在旅遊業的影響下,一些旅遊社區傳統的工作、生活習俗發生變革,包括就業觀念、家庭結構、社區結構某些內容在內的傳統習慣已由傳統的農業經濟向商業經濟、旅遊經濟轉化。這種轉變對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居民就會產生抱怨的情緒,常會聽到的抱怨有:個人隱私曝光、停車場不足、塞車、擁擠、噪聲、環境變髒、垃圾增多、當地物價上漲、小偷變多等。
案例
水城威尼斯如何拯救你
2009年11月14日,威尼斯人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葬禮:舉世聞名的“貢多拉”鳳尾船,載著粉色的棺材,在威尼斯人的目光中駛向了下葬地——市政廳。
這場帶了些噱頭的葬禮,哀悼的是即將消失的威尼斯。最近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威尼斯常住人口僅為6萬人,遠低於1971年的近11萬人口。“再過30年,世上將不再有威尼斯人。”組織這次葬禮的負責人如是說。
穿梭在迷宮般的威尼斯街道,飄蕩在曲折蜿蜒的水城之路,傾聽“貢多拉”激起的嘩嘩水聲,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們的向往。然而,細心人會發現,這座城市缺了些溫暖的生活氣息。這裏賣旅遊紀念品的商鋪遍地開花,卻幾乎見不到賣日常用品的攤位。入夜後,這裏變得空空蕩蕩,不再有什麼人氣。人口減少的一大原因在於,每年大批遊客慕名來觀光,物價隨之節節攀升,不少當地居民因承受不起居高不下的物價被迫離開家園。
數據顯示,威尼斯的旅遊業每年至少能帶來20億美元的收入。不難理解,有些政策會向旅遊傾斜。最近,威尼斯政府關閉了一處醫院,其土地用作商業開發,引起了當地人的強烈不滿。許多威尼斯人把這看做是當地政府把旅遊業收益置於當地人利益至上的終極象征。
(資料來源:http://fashion.people.com.cn/GB/10399992.html)
案例分析:
1950年,威尼斯僅有100萬遊客,而如今每年都有約2000萬遊客。隨著旅遊者的大量增加,這座城市變得寸土寸金,物價高漲,生活成本不斷增加,原居民不斷減少。這種轉變對當地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威尼斯人越來越少,威尼斯城的文化意蘊也將喪失殆盡。
三、景區環境管理的意義
(一)滿足旅遊者的客觀需要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使人們在享受現代化生活的過程中更加渴求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和享受自然,從而使人們對外出旅遊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人們大多會選擇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的地方為其旅遊目的地。因此,通過有效的景區環境管理能夠美化、保護景區自然環境,為旅遊者觀賞大自然的美景,體驗獨特的區域環境,感受絢麗多彩的地域文化,消除身心疲勞和減輕精神壓力等提供更好的機會和條件。
(二)有利於加強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保護
對自然保護或旅遊資源開發經營者來講,必須堅持以保持大自然特有的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為前提,製定切實可行的開發規劃,建設配套齊全的服務設施和安全措施,提供特殊訓練的導遊人員,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製度,保證旅遊合理而健康發展。對於旅遊者而言,要求在當地居民和生態環境允許的範圍內參加活動,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觀念,做到不幹擾野生動物的正常生存,不采集被保護的各種植物,不購買和攜帶被保護的生物及製品,不亂扔垃圾和不汙染水土等。
(三)有利於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旅遊景區的建設和發展,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切實加強旅遊景區的建設和管理,高度重視當地社區居民和旅遊者對景區環境保護和自然文化價值重要性的認識,正確處理保護和開發及各方麵的利益關係,認真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促進旅遊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景區環境管理
一、景區環境管理的內容
景區環境管理的內容相當繁雜,本節主要從內部環境來論述景區的環境管理,包括自然環境管理、社會人文環境管理和旅遊氛圍環境管理。
(一)自然環境管理
1.樹立環境保護為主的理念,引導自然環境保護、利用和培育三者的和諧統一
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景區健康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旅遊景區開發應以自然生態保護和培育為基礎,從而達到綜合效益的最佳化。當開發與保護發生衝突時,開發利用應讓位於保護和培育。
2.合理規劃布局
景區應遵循“區內旅遊,區外服務”的原則,盡可能把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在自然景區之外,保護完整的自然景觀,使植被、水體、土壤免受大規模的破壞;合理規劃旅遊路線和各種線性設施建設,如遊道、索道、電線網等,避免穿越生態敏感區。例如九寨溝管理局於2001年5月起關閉了景區內的所有賓館飯店,代之以景區內唯一一家環保餐廳,遊客一律“溝內遊,溝外住”。從2005年起,九寨溝景區還每年向景區周邊鄉鎮提供150萬元的外圍保護經費,改變原來的垃圾在溝內就地處理的方式,建立了諾日朗、火花海兩座現代化汙水處理廠。為杜絕汽車尾氣汙染,禁止車輛進入景區,遊客一律乘坐環保大巴。為避免遊客踐踏造成資源景觀的破壞,修建了長達50千米左右的木製人行棧道。改變了當地以木材為主的能源利用形式,溝內居民全用上了電。
3.確定旅遊生態環境容量
通常可采用收集資料、現場調查、遙感等調查方法,對旅遊景區的自然環境進行細致的調查、統計、分類和規整等,以使旅遊規劃開發中的承載容量與環境相協調,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對環境的破壞。
(二)社會人文環境管理
當地社區不僅是受影響最大的景區利益相關者,同時也是景區環境管理工作最大的影響施加者。旅遊景區社會人文環境的管理不僅需要通過讓社區獲益、增強社區文化自豪感,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也需要通過采取綜合治理和專項整治措施等強製性措施進行調控,優化景區綜合環境。
1.社區參與,回饋社區
旅遊景區往往曾經是社區居民世代居住的家園,景區居民及其所負載的文化是景區的重要吸引力因素。景區經營中必須照顧社區的利益,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到旅遊活動中來,從旅遊業中獲益。
(1)社區參與決策。
景區經營者要積極創造機會,讓社區居民參與經營和管理,以求可持續發展。首先,讓社區居民參與規劃,讓他們了解旅遊發展規劃的進行情況,征求他們的意見。其次,從管理和經營的角度而言,盡量由社區居民擔任旅遊接待服務和經營管理工作。旅遊是建立在社區參與的基礎上的,旅遊景區的環境管理工作在相當大程度上需依賴社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得到落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