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南極和北極地區(1 / 1)

如今,越來越多的遊客和生態旅行者前往兩極地區進行旅遊和探險。真正到了那裏之後,他們對於一些正在逐步惡化的全球性問題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和領悟。不論是環境汙染還是過度砍伐;氣候變化還是生態食物鏈,這些同樣也是南北兩極的自然環境所麵臨的問題。人類花費數年時間,不懈地探索地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影響,直到最近,才開始將這兩個廣袤的荒原當成關鍵的著手之處。

科學家們在極地的研究已經揭示了氣候對極地附近區域產生影響的原因和機製。對冰蓋消融的實證研究和定性分析已經證明,這一切變化都是不可逆的。博物學家集中研究了兩極地區的食物鏈,其結果令人擔憂,因此他們呼籲人們著手進行改善,否則後果可能不堪設想。還有來自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對企鵝和飛禽展開研究,魚類科學家則將調查重點放在甲殼類動物以及對海水溫度相當敏感的遷徙魚類上。對於兩極的哺乳類動物,諸如鯨、海豹、海象和已經持續研究數十年之久的北極熊等,科學家也展開了非常廣泛的調查。科學家們開始研究極地環境中的一個微小變化會帶來怎樣的綜合影響,又將怎麼進一步影響到整個物種生存。

南北兩極的天壤之別

南極是一片陸地,是個島嶼,麵積比美國國土麵積的1.5倍還要大,四周被汪洋大海包圍,這便是“南大洋”名稱的由來。北極則不同,北極隻是冰封海洋之中的一個中心點。這片冰封海洋位於地球的北端,四周被島嶼和陸地包圍,離北極點大約還有800到1000公裏的距離。

南極地區生活著鯨、海豹、企鵝以及種類繁多的鳥類。北極圈同樣也生活著這些動物,但除此之外,北極還是馴鹿、麋鹿和駝鹿的家園,北極熊是離北極點最近的動物,因為隻有它們才會為了活命而竭盡全力跑到浮冰上去覓食。在環繞北極圈的陸地上生活著數目眾多的海豹和海獅。

兩極地區的人口居住情況也大不相同。在南極每年為期3個月的夏季裏,有15000名科學家在麥克默多海峽工作和生活,他們會充分利用白天的每一個小時。但是,一旦長達9個月的漫長極夜來臨,留駐的人口會降低到50左右。關於北極居民的故事流傳了許多個世紀,已經有數個不同部族的人們在北極建立了永久居住點,並且根據北極的氣候,形成了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北極居民中,因紐特人(Inuit People,又叫愛斯基摩人)可能是最廣為人知的。但實際上,從分布在西伯利亞(Siberia)、俄羅斯和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等各個不同部族流傳下來的傳說來看,早在許許多多年前,人類已經開始生活在北極荒原的深處,並且向更深處探索了。

從政治方麵來看,兩極地區也是毫不相幹的。過去幾十年來,聯合國一直致力於製定處於國際社會的國家都能接受的關於侵占南極的公約。12個國家,經過談判討論,已經簽訂了一份協議,以及與其相關的計劃。希望更大範圍的國際合作能夠確保《南極條約》得到所有國家的尊重。不過,北極地區的問題就更複雜了。隨著全球逐漸變暖,北極的海道通航的可能性日益加大,思慮和不安也就隨之而來。北極地區在夏天融化的冰越來越多,吸引了商業機構的注意力,因為他們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和嶄新的商機。如果能采用一條更快捷的航道,將貨物送往歐洲、亞洲和南美洲的大城市,一定是相當有利可圖的。近來已經有部分國家提出新的政治姿態,對北極地區宣稱了所有權。2007年,俄羅斯政府挑釁地在北極極點升起了俄羅斯國旗。加拿大政府很快也進行了回擊,他們提出了領土聲明,指出在北極點附近有很大一部分加拿大永久居民的定居點。此外,由於北極水下油田的發現,直接導致美國對北極海床提出行使主權。由於缺少國際統一的條約,這些懸而未決的爭端目前還無法通過和平手段得到妥善的解決。看來,確保兩極地區的人和平的重擔要落到未來的國際政治家們的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