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維納斯群島:西點島、桑德斯島、斯坦利港
南大洋
南喬治亞島
金港灣
大象島
椎伽爾斯基峽灣
南極半島
奇幻島
南極海峽
出發了
“遊隼水手號”考察船(又名“伊奧芙院士號”)於1989年誕生於荷蘭,是專為俄羅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造的科學考察船。船名得自於伊奧芙院士,一位在彼得堡領導某項研究的俄羅斯科學院核物理學家。這艘船經過特別設計和建造,可以進行聲音的水下傳輸和接收,並可以進行無聲航行,以配合聲學研究。“遊隼水手號”通常與她的姐妹船“瓦維諾夫院士號”成對進行科考工作。這艘考察船目前歸屬俄羅斯最主要的海洋科學研究機構——謝爾紹夫海洋研究所所有和管理。
終於,所有人登船完畢,纜繩解開了,汽笛發出長鳴!考察船發出信號,示意我們要離開烏斯懷亞,經由比格爾海峽(Beagle Channel)出發了!我們將在南大西洋的海水中航行一整晚,朝著東北方向,朝著馬爾維納斯群島駛去。
我們的外聯船長對乘客們致歡迎辭時說道:“你們要進行的,是一次將會延續一生的航行!”我分到的客艙是個雙人艙,艙裏的同伴叫莫裏·亨德森——一個年近80歲的“小夥子”。莫裏來自惠靈頓,是個不折不扣的新西蘭紳士。在床鋪上安頓下來後,他告訴我,他這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旅行。我想這還挺不錯的,看來我們能在船上成為好朋友。但是,莫裏接著說:“哦,很抱歉啊,鄧肯,我會打一整晚的呼嚕!”
我真的有好一會兒沒反應過來,然後我回答:“好吧,讓你的呼嚕來得更猛烈些吧!”我向他保證了我一定能挺過來的,“沒問題!太好了!老兄!”我說道。其實我的心裏在慘呼:我的天哪!
船上的90多名乘客很快進行了救生艇演習;所有的安全預防措施都被解釋得很清楚;我們的救生衣就存放在各自的客艙裏,隨手就能取到。
趁著暮色未濃,我到船的外甲板上走了一圈,四處看了看。船正航行在比格爾海峽中,左側可以看到冰雪覆蓋的火地群島的山峰,以及傾瀉至海岸線的森林和荒野;右側是我們正駛經的威廉斯港(Puerto Williams)。實際上,這裏更像是智利軍方和海軍一處駐軍營地,而不太像一個小鎮。我夢想著能夠拍下這些氣勢磅礴的延綿山峰,也許以後可以再來一次。
在船上發現的閱覽室使我喜出望外。這裏的藏書很豐富,有很多專門介紹南極的書刊。
最後,我在酒吧裏找到了賓至如歸的感覺。這裏很快就被擠得滿滿的,都是些趕在晚飯前來喝幾杯的人。遇到興趣相投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話題可聊。談談視線中出現的第一隻信天翁,猜猜“今天晚飯會吃什麼”,或是討論討論船上還有哪些不錯的去處,都不失為開啟話題的好辦法。喝完我的睡前飲料——威士忌,又聽莫裏講述了一段引人入勝的旅行軼聞,這一天就這樣心滿意足地結束了。
今天是在海上度過的第一個整天,東風不斷。早飯前,我看到一群沙漏海豚,它們就在我們的考察船旁邊遊曳著,我看得目不轉睛。不過海豚很快發現,要跟上“遊隼水手號”的速度實在不容易,所以隻跟著遊了約22公裏,幾分鍾後就被留在了船後那無邊無際的銀色海浪中。現在我知道,我的旅程真的開始了。比爾·戴維斯船長為我們簡單講了講在為期20天的航行中,每天的不同日程安排,並且向我們介紹了船員和工作人員。接著,船上的項目協調員黛安先為我們這些慕南大洋之名而來的生態旅行者作了簡單報告,其內容涵蓋了南極半島及其附近島嶼的林林總總:鳥類、天氣和氣候變化、曆史沿革,古跡、海洋學知識以及脆弱的海洋環境。聽完報告,我們立刻愛上了這個荒涼偏遠的地方。然後由3位專家分別展示更深層次的內容。皮特主要為我們講解了南大洋上各種海鳥的生活習性,卡梅倫負責講解幾十年來到南極的探險者的故事,並對我們解釋了國際南極旅遊組織行業協會(縮寫為AATO)的相關規定。最後,輪到林恩來向我們介紹她的摯愛——南大洋的海洋動物和哺乳動物。上層甲板很快就擠滿了興致勃勃的生態旅行者、鳥類學家和像我這樣的自然攝影師,大家都在努力地想要將種類如此繁多的鳥類一一認識清楚。信天翁在我們頭頂盤旋著,速度快得嚇人;海燕在氣流的托舉下無聲地猛紮下來,又在就要被淹沒之前,從破碎的海浪波穀中重新飛升起來。在我寫下這篇日記的此刻,我突然想到,也許通過我的日記和相機鏡頭,能夠把這次的旅程記錄下來。是的,那樣的話一定會有人喜歡看的!正是從這一刻起,我開始幹勁十足地投入到了這本書的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