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行程1 第一次南極探險:深入走進企鵝的世界(5)(1 / 2)

烏克蘭南極考察站

這是一段驚喜不斷的旅程。風光美得攝人心魄,大自然卻以那樣寧靜平和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

今天早上,當我們的橡皮艇加速衝向彼得曼島時,我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一個興衝衝的小男生。這個島上住著很多巴布亞企鵝。駐紮此地的科學家們,已經圍繞著被積雪半掩的一間紅色小屋,將帳篷搭了起來。

我們的出現引起了附近兩頭象海豹的注意。“遊隼水手號”的小艇們避開了其中一頭象海豹好奇的探究。要知道它們可是鼎鼎有名的“南極鯊魚”,會吃鳥兒和其他種類的海豹。

下午,“遊隼水手號”繼續向南航行,在沃爾納德斯基考察站(Vernadsky Reasearch Station,即烏克蘭南極考察站)附近下了錨。這個考察站是由烏克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管理的。考察站工作人員願意盡地主之誼,邀請我們對他們的科考工作進行一番實地體驗。於是,我們分成兩組,在站裏參觀了一個小時。最後,在考察站的“遊隼水手號”酒吧裏,賓主一道品嚐著伏特加酒,分享各自的逸聞趣事,相談甚歡。

返回“遊隼水手號”的途中,我們意外地看到,在一塊厚厚的海冰上,聚集著整整17頭海豹,而其中一頭海豹旁邊的浮冰上,還有更多的巴布亞企鵝以及阿德利企鵝(Ad elie penguin)。我們的旅程幾近尾聲。所有救生艇都已運上考察船固定好,今晚我們就要穿過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 e)返回烏斯懷亞。

再見,帕米爾號!

“帕米爾號”於1905年建造於德國漢堡(Hamburg),是一艘對於新西蘭和合恩角的海事曆史都具有特殊意義的帆船。船殼為鋼鐵所造,具有4根桅杆,其桅杆特征顯著,使其區別於任何一艘其他帆船。“帕米爾號”有近100米長,淨重2796噸。她共出海32次,航行覆蓋麵積達3344平方公裏。

1941年,“帕米爾號”掛著芬蘭(Finland)國旗遠航,在惠靈頓港口停泊時,被新西蘭政府捕獲,成為戰利品,受到新西蘭汽船公司(New Zealand Steamship Company)的精心打理。在接下來的7年裏,這艘船多次往返於美國、加拿大及歐洲各港口。但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日益蕭條,對一艘如此規模的深海帆船的運行及保養耗費的成本變成了沉重的包袱,因此新西蘭擺出一個友好的姿態,將其正式返還給芬蘭政府。很快,“帕米爾號”就離開了新西蘭,最後一次從這裏駛往歐洲。

我是在世界盡頭等待你的信天翁,我是水手們那被遺忘的靈魂,他們來自每一片海洋,繞過了合恩角。但水手們並沒有消失在狂暴的浪濤裏,今天,從南極風卷起的最後一道波穀中,他們鼓起我的雙翅,飛向永恒。

——詩人薩拉·比亞爾以此詩描繪位於合恩角的信天翁紀念碑

合恩角,一個“超自然的地方”,眾所周知的世界上最為變幻莫測的水域之一。

“帕米爾號”在惠靈頓被俘虜之前,弗納·比約肯船長曾是船上的舵手,1949年,在芬蘭的他受到邀請,再次為“帕米爾號”掌舵,將她送歸故裏。當時還挑選了3名甲板水手上船工作,莫裏·亨德森就是其中之一。莫裏曾在當地海岸邊從事船運及駕駛拖船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海事經驗。莫裏說,這艘壯觀的帆船返鄉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自己能被選中送她一程,備感榮幸。

“帕米爾號”先是航行到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然後從維多利亞港出發,朝著合恩角駛去。離開澳大利亞128天後,帆船在英格蘭的法爾茅斯下錨停靠,她是最後一艘繞過合恩角的商用帆船。8年後,1957年9月21日,在亞述爾群島西南1000多公裏的洋麵上,“帕米爾號”遭遇了狂暴的颶風,不幸沉沒了。80名水手遇難,其中包括52名學員。

會把“帕米爾號”的故事寫進日記,我事前並沒有料到,隻是這個故事太令人唏噓了。莫裏·亨德森是我在“遊隼水手號”上的同艙“室友”,他和大部分水手一樣,講起故事來非常深沉。他對我講述了自己在“帕米爾號”上的最後一次航行。我將記得的一些原話記錄在此。莫裏說:

“帕米爾號”在取道合恩角去往英格蘭的路途中,經曆了非常劇烈的風暴;

突然西南方向一聲巨響:船的尾桅下帆被吹裂了;

在磷光點點的浩瀚海麵上,“帕米爾號”周身裹著積雪,一頭衝進了夜色之中;

盡管我們在海上航行的時間非常長,但船員們之間相處十分和諧,大家都很幽默,而且情緒十分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