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裏的故事提醒了我,如果碰上了壞運氣,海上航行有可能是非常殘酷的。可是,當離開南極半島平靜的海麵,要經由德雷克海峽返回的時候,我們這些自以為算是“初級水手”的探險客,仍希望能在通過海峽時見識一下大海狂暴的一麵。但最終事與願違。沒能見識颶風肆虐和海浪滔天的場麵,我們帶著一絲遺憾,穿越了平靜無風的灰色峽穀水域,南極隨之滑落到了地平線以下,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之外。
這是在海上的最後一天,30節的風速在海麵掀起不間斷的5米海浪。這麼大的浪一波接著一波,大家必須想辦法“抗暈”才行,否則會吐得吃不消。我的方法和大多數人差不多——稍微吃一點東西,然後不停地打盹兒,在探視大海風光之前抓牢一個東西。看著大海,我的腦海裏就開始不由自主地回想剛剛過去的17天旅程。今天波浪翻湧的大海讓我有了充足的時間來完成最後幾篇日記,順便再檢查一下我那30卷已經曝光的膠卷是不是收拾穩妥了。
“船長的晚餐”(Captain"s Dinner)簡直可以和電影《芭貝特的盛宴》裏的晚宴媲美!精致的菜式由俄羅斯大廚和女侍者一道道地呈上來,美味的晚餐,輕鬆的告別演講,到處都是歡聲笑語。最後大家來到酒吧飲酒聊天,我們彼此許諾保持聯絡。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我們開始互道“晚安”,因為很快我們就要到達烏斯懷亞,那時候就該說“早上好”了。
經曆了4個星期的海上之旅,逐一拜訪了遙遠的南極半島和附近的南大西洋眾島嶼之後,現在我已經返回新西蘭,回到了位於惠靈頓的家中,開始集中精力梳理旅程當中的記憶。那一片讓人震撼和歎為觀止的靜穆天地,讓我欲罷不能,忍不住想要再次探訪。
瀏覽著旅途當中拍攝的300來張照片,我仿佛又被帶回到了那裏,雕刻般的冰川和積雪,其中出沒著形形色色的野生動物。山峰看上去優美磅礴,實際上粗糲而險峻,暗藏著危機。那是一片荒涼崎嶇而且極度寒冷的大地,在早期的探險家和科研工作者筆下,這裏是一片荒無人煙的蠻荒大陸,毫無生趣可言。可是,現代科技打造的舒適條件令今天的生態旅遊者們既能夠盡情享受南極探險的奇妙旅程,也免去了天寒地凍之苦。
和所有的旅行一樣,這一次也難免要進入尾聲。但是,也許不會!
現在,在家中的工作室裏,我坐在撒滿照片和草草寫就的日記備忘錄的地板上,思索著怎樣整理和編排這些資料,才能將我的旅行見聞最好地呈現出來。我的思緒回到出發的那一天,那時“遊隼水手號”正從烏斯懷亞港起航。正是從那一天開始,我決定要用日記和照片共同記錄這一路的見聞,並且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去的。
駛向聯邦灣
這是個精彩的城市,四處走走吧!
時間一星期一星期地過去了。我仔細思考著接下來的旅行計劃,再次返回南大洋是其中重點考慮的方案——非去不可!“世界遺產探險旅遊”和“探險旅行”公司共同組織了一場名為“踏著道格拉斯·莫森(D ouglas Mawson)爵士的足跡”的旅遊營銷之夜,我參加了之後決心更堅定了。現在我全身心都惦記著這次新的探險,為了上一次的南極探險,我已經花光了積蓄,所以現在我要開始勤奮工作、開拓生意,好賺夠錢去旅遊。合約也簽好了,保證金也付了。12月初,我終於從達尼丁(Dunedin)的奧塔哥港(P ort Otago)動身了。我想要做的類似“南極藝術行劄”的書籍漸漸有了雛形。具體來說,就是把日記、參觀過的地點、每一處的自然環境、旅行體驗、相關曆史,還有拍攝的照片,統統整合成一本書的樣子。我自己動手排版設計,做出了一份“行程1”的大致草稿。在沿著路線二,即“來自南極的朝聖:文化遺產探險之旅”這條路線旅行的過程中,本書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這次的旅程從奧塔哥港開始,最終目的地是南極的聯邦灣。
“肆虐的狂風,並且常常是颶風,刮了整整一星期,雪花紛飛。我離臨時營地隻有2.4公裏的距離了。在補給站沒有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可是當我朝遠處看,想找到一點人員活動的蛛絲馬跡時,卻在西北方的地平線上看到一個小點兒,那應該是一艘已經駛往遠方的船——肯定是‘極光號’(Aurora)。我的希望頓時泡了湯。”
[節選自道格拉斯·莫森的《暴風之鄉》(Home of the Blizzard),卷1,1915年寫於費城(Philadelp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