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油價時代回歸?(1 / 1)

低油價時代回歸?

每月觀察

國際油價下跌,對民眾而言,並不必然意味著福利的增加,因為在低油價預期下,減排和節能動力受到製約,環境壓力將驟增。

與幾年前“告別低油價時代”、“低油價一去不複返”的論調相比,如今,國際油價連創新低的現實越來越對上述結論構成衝擊。

4月份以來,包括黃金、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迎來了一輪暴跌,長期維持在100美元上方的布倫特原油在4月16日跌破百元整數關口,創下7個月來新低,甚至有機構預言,在未來很長時期內,100美元將成為布倫特原油的天花板。

致國際油價大跌的因素繁多,但近期一係列全球經濟數據的疲軟,無疑是這輪下跌的直接原因。年初的經濟樂觀預期被4月份公布的數據無情打破,IMF下調全球經濟增速至3.3%,而中國一季度7.7%的經濟數據也進一步加劇了機構對全球經濟複蘇的擔心。

然而,暫時的經濟數據對石油供需的預期並不足以使人們對油價長期悲觀,天然氣,尤其是非常規天然氣的崛起,被看作是國際油價可能長期低迷的關鍵因素。

頁岩氣的爆發式增長,使北美天然氣的基本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08年,美國天然氣價格每百萬英熱單位在12美元上下徘徊,而到了2012年這一價格已暴跌至2美元上下,盡管近期緩慢回升至4美元左右,但這一價格依然對石油構成了致命威脅。

天然氣價格長期低位,使得大量的燃油汽車被LNG所替代,尤其是重型柴油車,這一車型在全球範圍內1300萬桶的日耗油量目前已轉至LNG領域。而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燃油發電機組也被燃氣機組所取代,在此基礎上,花旗集團得出了“石油時代即將謝幕”的結論。

另一方麵,低價的天然氣使得天然氣合成油(GTL)具備了經濟可行性,這個被稱為天然氣價值鏈中下一個“遊戲規則改變者”的技術,可將已探明的天然氣可采儲量轉化為石油產量,從長期看,這一技術也會對石油價格的大幅上升構成有效製約。

近年美國製造業加快回流,而製造業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美國有意打壓油價可能讓國際油價長期走低。

若國際油價能夠長期低位運行,對全球經濟的複蘇無疑是一大利好。而這一消息對國際石油公司而言卻恰恰相反,這不僅直接影響它們的利潤,而且對其可持續生產構成威脅——隨著油氣開采難度的增加,石油勘探開采成本不斷攀升,過去10年內,世界前七大國際油氣公司用於開發方麵的資本支出就增長了225%。

但低油價對全球經濟也構成挑戰,油價過低會阻礙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這會使全球環境治理和能源效率的提高麵臨巨大壓力。

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頁岩氣能夠長期足量開發和刨除了金融、地緣政治風險的假設基礎之上,若這一撬動全球能源格局的氣體隻是曇花一現,或者油氣產區的地緣形勢長期緊張,那麼油價可能還會維持高位運行。

無論國際油價如何變化,對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的中國都將受到直接的影響。當下,中國的首要任務並不是應對油價的變化,而是在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如何更有效地保證未來的能源供應具有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