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首創煤製芳烴技術(1 / 1)

我國首創煤製芳烴技術

高端訪談

“發展煤製氣和煤製化工產品,太看重眼前的現實利益和過度算經濟賬,是不合適的。要看到它對我國能源安全的戰略意義。一個新興產業總要走過前期探索和進步的階段。”

話題:煤製芳烴技術

對話:

Q_《能源》雜誌記者 範珊珊

A_清華大學化學工程係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湧

金湧認為,甲醇是煤化工的平台化合物,對於國內目前甲醇過剩的情況,可以立足甲醇平台做芳烴,縮短生產路徑,降低消耗。

Q:近日,中國華電集團宣布由其與清華大學聯合開發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煤製芳烴技術在華電煤業榆林煤化工基地問世。您如何評價這項技術?

A:當前以煤為原料生產芳烴路線上的三大關鍵技術(煤氣化、合成氣製甲醇和甲醇製芳烴)中,煤氣化和合成氣製甲醇在國內外均有成熟的工業化技術,但是甲醇製芳烴的工業化技術尚屬空白。經過十餘年的技術攻關,清華大學率先在國際上開發成功甲醇製芳烴的催化劑和便於大型化工業生產的流化床甲醇製芳烴的連續反應再生技術。我們自主研發的煤製芳烴技術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核心流化床裝置操作非常平穩、彈性大,連續化與自動化程度也很高,甲醇可以實現完全轉化,3.07 噸甲醇就可以生產1噸芳烴,並副產大量氫氣,工藝廢水不含氨氮,廢氣不含硫氮。

Q:目前,這項技術還處於中試階段,如何將中試係統快速工業化?

A:生產放大過程每一步都會有風險,不可回避。我們研究提供工程設計所需要的所有數據和經驗,交給設計院,提供給設計院滿意的知識和經驗,對於這項技術的工業化信心滿滿。工業化過程中要強強聯合,這次清華大學與中國華電采取“以企業為科技創新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共同開發其成套工業技術。比如除了清華大學研究人員之外,我們還將培養研究生輸送給企業,他們在技術轉化中起的作用很大,最關鍵的是人才問題。特別是電力企業進入煤化工行業,更需要培養大批的專業人才。

Q:對於煤化工的耗水和經濟性問題,現在國內存在爭議。您認為,這些問題如何解決?

A:從實踐看,我們國家現有的煤製烯烴(MTO)項目賺錢的,平均3噸甲醇製1頓烯烴,從清華大學研發的煤製芳烴技術看,原料成品比和煤製烯烴比例是一樣的,成品價格高於烯烴,經濟上算比烯烴強。況且,在未來十年裏芳烴產品還會短缺,特別是高端的工程塑料,如汽車、飛機上的一些材料都是芳烴為原料,具有更高的附加值。關於耗水,煤化工過程中很多是物理耗水,不是化學耗水,隻要肯投入,技術上可以做到全部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