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頁岩氣產業冷思考
專欄
作者:張抗
中國油氣產業固有的利益格局導致了專業服務市場和政府監管的缺失,進而對新入圍頁岩氣領域的玩家造成困擾,在這種局麵下國有專業油公司將成為頁岩氣產業的積極推動者。
美國頁岩氣發展帶動了頁岩油、乃致整個非常規油氣的快速發展,成為改變美國、乃至世界油氣格局,影響能源和經濟發展的“頁岩氣革命”。
回顧這場革命的成功,可以發現,美國中小石油公司在其中擔當了主角。隻是當頁岩氣己形成相當規模後,大型油氣公司才以並購為主要手段參與進其中。
之所以產生這一局麵,不僅僅是由於頁岩氣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由美國油氣產業成熟和完善的上下遊市場所決定的。
首先,頁岩油氣具有低品位的“貧礦”特點,必須采取特殊的產層改造措施(這正是“非常規”名稱的由來之一)才能獲得相對低的單井經濟產量,這種屬性吸引了中小企業,而並不適合追逐大場麵高回報的油氣巨頭。
在美國有數千個中小型石油公司和專業性的服務公司活躍在石油工業上遊(勘探、開發),而且有中遊開放型的油氣管網和配送係統。除了石油產業的開發和競爭,此外更加發達的金融業也為中小型油企提供了便捷的融資渠道。
當這些中小公司按公開合法的程序獲得在一定區塊上的勘探開發權(礦權)後,也可比較容易地從金融市場獲得資金支持,而且借助油氣專業服務市場的力量,以完成對頁岩氣勘探開發的作業鏈。
在這種局麵下為求生存,無數中小公司展開激烈競爭。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公司失敗、甚至破產了,然而吸取其經驗教訓的另一些公司會繼續探索的步伐,他們一旦成功後,其生產的油氣可就近供當地使用或借助管線外輸,進而獲得繼續探索或擴大生產規模的活力。
正是基於“大象的進化始終無法趕上果蠅的進化”的市場邏輯下,美國中小油公司成為頁岩氣革命的主力軍,而國際油氣巨頭們被甩在了後邊。映照美國頁岩氣革命的成功經驗,對比中國現實,依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去思考。
上遊是“一潭死水”
近年來,中國上遊油氣資源區塊的登記已淪為“死水一潭”的停滯狀態。
在任何國家要取得礦權,必須按法律履行一定的手續,取得有一定排他性的礦權區塊並承擔相應義務。油氣資源在中國屬於特殊礦種,隻有國土資源部才有權授與礦權區塊,而且隻有國營企業才有登記資格。於是隻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長石油、中聯煤等5個企業才能獲得了礦權。
延長石油成立之初是規模較小成長曲折的地方國營企業,其礦權麵積不大且一直與中石油有複雜的礦權糾紛。中海油和中聯煤雖在海上油氣和煤層氣上各有對外合作特許經營權(現已取消),但其區塊也僅限於海域和煤層氣領域。因此,實際上隻有中石油和中石化壟斷了陸上常規油氣。
按相關法律取得區塊的企業應定期向主管單位報告工作進展並在階段工作完成後上交地質資料,如果沒完成約定的最低工作量,應逐步縮小區塊麵積,乃至完全退出該區塊。但遺憾的是這一規定在實際中並沒有被落實和執行。這導致了企業隻占不退,被登記區塊逐步擴大,幾乎實現了對當時認為有油氣遠景盆地的全覆蓋。
這不僅使沒有登記,但有投資意願的國有大公司不滿,而且也完全堵塞了非公所有製企業合法參與油氣上遊的入口。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小公司采取了“灰色”方式進入,嚴格說也是不合法的“暗箱作業”。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啟動了頁岩氣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