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江石化行側記(1 / 1)

長江石化行側記

封麵故事

作者:賀賽林

母親河上的石化綠色變革,它所帶來的機遇重大又讓人疑慮重重。無論如何,這都是在向合理的方向邁進。

作為《能源》雜誌發起的“能源中國行”係列活動的第四站,“長江石化行”在今年兩會之後正式啟動。時值換屆之年,環境治理在新任領導層的決策日程上顯著突出。長江流域因其廣闊的流域麵積、稠密的人口和份額巨大的工業當量,理應繼續成為環境治理的重點區域。

當前,自攀枝花到上海,幾乎所有沿江市縣都有著規模不一的重化工業項目。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重化工業的普遍擴散與逐級下沉,讓長江的生態承載力屢受底線挑戰。不可否認的是,石化產業的蓬勃興起,讓這種趨勢明顯加快。

但同時,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這意味著需求更為巨大的汽油、瀝青和支撐“世界工廠”地位的化纖產品,讓每位國民在享受由石化產業帶來的更為便捷的現代生活同時,也不自覺地成為施壓環境的同謀。而後一項事實,卻沒有讓每位公民都能感同身受。

在當下保護環境成為全民共識的氛圍裏,環境保護的職責卻未能全民共擔。對企業來說,單一的溝通渠道和慣常的被動輿論反擊,都讓其陷入左支右絀、動輒得咎的境地。

因此,基於上述背景,“長江石化行”活動的主旨——尋找母親河上的綠色變革,則是通過眾多中立媒體的親身考察,去向公眾展示業界的努力與無奈,功績和失誤。在理性還原產業本質的同時,也希冀呈現出有關石化產業在綠色變革中的巨大機遇。

活動從重慶開始,順流而下直達上海。沿途考察了四川維尼綸廠、九江石化、金陵石化、揚子石化和上海石化等大型石化企業。這些企業都緊靠長江,或者瀕臨大海,都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大企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也都同樣麵臨日趨嚴苛的環保壓力。同時,作為上市公司的資產,他們還需平衡成本和效益、公眾與股東之間的關係。

歸納起來,通過對上述企業及周邊地區的調研,當前石化環保建設呈現出以下幾點特色或問題:

第一、項目標的巨大,工程周期較長。大型石化企業均比照國家五年計劃的節奏編製任務,並將其分解到每年。無一例外,每個項目都標的巨大,以四川維尼綸廠為例,2011年和2012年已在環保方麵投資3.3億元,未來三年還要再投資3億多元,“十二五”期間環保總投資將達6.8億元,占企業總投資的10%以上。

第二、形象展示多樣,公關更為現代。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傳統上忽視與當地民眾和社區的溝通,大多將這一任務推給當地政府。但隨著單一溝通渠道弊端的不斷顯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嚐試與社區互動。揚子石化通過耗費巨資打造汙水回用係統,將部分汙水回用至飲用水標準,並廣邀市民體驗;上海石化將企業展廳改造成石化科普知識館,利用現代化的視覺體驗,和上海眾多中小學建立起教學聯係,這些舉措,均獲得較好回應。

第三、技術門檻較高,開放程度較低。石化環保領域所蘊含的巨大商機,讓國內外相關企業躍躍欲試。但與此同時,作為環保行業的金字塔,其核心項目的技術門檻對國內環保新軍是個巨大考驗。此外,由於石化行業的高度集中性,幾大油氣集團內部消納能力巨大,至少在工程施工層麵,其留給國內其它企業的機會並不多。如果希冀在該領域有所作為,需要強大的遊說能力和充沛的資金墊付實力,更為重要的是,擁有和國外同行一較高低的技術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