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的發展潮流是分散化
專訪
作者:沈小波
中國現在麵臨兩方麵的任務,一方麵是繼續完善電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麵需繼續發展智能電網。
Don Bonnitcha是澳大利亞人,在谘詢領域有二十多年經驗。2012年底,Don Bonnitcha被任命為DNV KEMA亞太區管理與運營谘詢服務總監,負責開拓在澳大利亞、中國以及新加坡的谘詢業務。
DNV KEMA谘詢服務包括:能源市場與監管、電力公司運營,電力係統運營與控製,智能網絡與通信和風險管理(RMS)等服務。作為一家國際知名的谘詢公司,DNV KEMA在中國、印度、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參與了眾多智能電網及電網智能化項目。
4月18日,在DNV KEMA 位於北京的亞太總部辦公室內,就智能電網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未來,《能源》雜誌記者專訪了Don Bonnitcha。
《能源》:智能電網誕生已經很多年,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一些相應的實踐,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智能電網?
Don Bonnitcha:智能電網概念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從現有傳統電網演化而來;另一種是完全革命性的改變。
智能電網的發展,一開始是智能電表的運用;然後隨著信息係統逐漸完善,在這兩個部分的支撐下,智能電網逐漸建立起來。通過運營一些新技術,使技術人員能夠更好地測量、監測和控製電網。目前,為了引入新技術,使電網能適應未來將大規模發展的新能源,傳統電網在運營方麵需要作出大的改變。
事實上,現有的傳統電網在不斷發展。隨著技術進步,電網運營方可以獲得更多新信息,從而有能力讓電網的各個層麵逐漸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總體而言,智能電網的發展包含這兩個層麵,在現實中,這兩者常常交織在一起;最終也會導向同一個目的,使電網減小電力損耗,從而提升可靠性。
《能源》:智能電網發展需要大量投資,如何看待智能電網的投資回報性?
Don Bonnitcha:智能電網作為一個商業模式來分析,也是有生命力的。智能電網的收益有許多方麵。比如,由於智能電網更加高效、可靠,從而可以有效減少維修的費用。此外,通過智能電網,可以在用電高峰期減少電耗,從而不需要再新架電纜,又減少了一部分投資。
作為公司來說,投資智能電網肯定要作為一個商業項目來進行投資和收益分析。另一方麵,智能電網不僅僅隻是惠及一個公司,也有利於整個社會效益的提升。比如說,它能夠更好地使需求側和供應側相對應,也能幫助到公共事業,還可以有效減低碳排放。綜合各方麵因素考慮,建設智能電網,不僅僅對公司,對整個社會收益都相當大。
《能源》:如何看待政府在智能電網發展中扮演的角色?
Don Bonnitcha:政府製定的一些政策,可以促進智能電網發展,但是發展智能電網的主體始終是企業,是企業給予投資回報所作出的一種商業行為。
在澳大利亞,現在國家電網也在考慮私有化,各個州都有不同的情況。比如維多利亞州,就強製消費者安裝智能電表。到目前為止,維多利亞州有400萬人口,已經有60%-70%的人口已經完成智能電表的設置。它的信息係統已經開始運行,可以收集各方麵的信息,來支持電表的運作。
不過,南威爾士州沒有這種強製性的安裝智能電表的政策。他們是有一個大型的商業型的示範項目。這個項目持續到現在兩年多了,耗資大約3億澳元(約18億元人民幣),包含很多方麵。比如智能電表、新能源汽車,以及充電設備、新能源並網、儲能等等。這是一個大型的、綜合性的智能電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