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專訪”撒切爾夫人(1 / 3)

“專訪”撒切爾夫人

智庫

撒切爾主義一個最基本的特征在於,經濟自由主義與社會權威主義並存,減少國家幹預與加強國家權威並行不悖。

文 | 本刊記者 王曉夏

在和平年代,有多少政客能擔得起“改變世界”的功績?答案可能是鳳毛麟角,但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如今鐵娘子已經逝去,不是所有人都會懷念她,但她引發的爭議,卻值得讓所有人去談論她。

關於這一點,看看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媒體的報道和評論,似乎可以得到證實。

撒切爾改變的不僅僅是英國,更是世界。有人認為她是終結蘇聯時代的關鍵人物之一,進而改變了世界。這一點,或許需要史家去進一步考證,但撒切爾對市場化和私有化的強烈偏好,卻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場變革,深刻地改變了世界。對於這一點,如果追溯一下中國電力改革的源頭,應該能夠得到某種程度的印證。

丘吉爾打贏了一場戰爭,但他卻從未創造出一種“主義”。撒切爾同樣打贏了一場戰爭,但更留下了一個“撒切爾主義”。這套理論體係梳理清楚了市場和國家之間邊界,而這條邊界似乎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轉型經濟體都需要重新溫習的。

西方人鮮少去談蓋棺論定,更何況爭議如撒切爾夫人——英國傳統勞工階層幾乎與撒切爾不共戴天,因為她奪走了“兒童的免費牛奶瓶”;即使是純粹的市場派,也對撒切爾夫人有頗多非議,他們認為,撒切爾夫人的諸多施政,已讓權力越過了市場的邊界。

撒切爾已經離去,我們無法再次和她直接對話。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專注研究撒切爾主義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王皖強教授來協助完成這個跨越時空的虛擬訪談。

在本文中,除部分虛擬語氣句外,撒切爾夫人的回答內容,完全選摘自其生前著作或公開演講,其觀點並不代表本刊及王皖強教授,並對其過於偏激的觀點持相當保留的意見。本文隻是模擬撒切爾夫人的語言風格和思維方式,借此提供市場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在撒切爾主義視角下的參考。

《能源》:撒切爾夫人,您好,很榮幸能和您進行這場特殊的對話。作為曾連任三屆的首相,您一生經曆了無數曆史性時刻。在外界看來,似乎可以歸為兩點,第一是打贏了福克蘭群島戰爭(中國官方和民間的通用名稱為馬島海戰);第二是對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對於您而言,哪件事情更重要?同時那件事情更讓您頭疼?

撒切爾夫人:年輕人要知道,如果你要從事社會活動(從政),請做好準備:任何時候都不要在公眾麵前展示你的痛苦,如果你沒有準備好,你將被壓扁。如果我還在唐寧街10號,我可能會告訴你,盡管兩件事情很難,但我不會頭疼。

但現在,我早已經離開了那裏,甚至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可以坦誠地告訴你,你說兩件事情,對於英國而言都是戰爭,都至關重要,但也艱難萬分。

一場戰爭發生在8000英裏外,而另外一場發生在英國國內。當我決定打第一場戰爭時,幾乎所有人都反對。當“謝菲爾德”號(英國參戰軍艦)被擊沉後,我躲在角落裏偷偷哭了40分鍾,然後告訴自己:“當你絕不允許各種不利的狀況支配你的思維時,為達目的,你需要運用自己全部的鋼鐵意誌,別無選擇。”

後來我們勝利了,對於英國來說,福克蘭戰爭的勝利讓英國找回了信心,也恢複了昔日的榮光,而且今日的榮光一點也不比過去遜色。

至於你說的經濟改革,同樣困難。在改革啟動之初,已經有150多名經濟學家聯名在報紙上發文章,甚至連文章名都是《撒切爾夫人,你錯了!》。此後,隨著改革深入,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引發大規模騷亂,我麵臨更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