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核去核從?(1 / 2)

台灣:核去核從?

產業

作者:範珊珊

非核家園的遠期願景和能源貧乏的現實困境,讓攪動台灣朝野三十年的第四核電站,依然是個未了局。

近一段時間,由於台灣再次重提第四個核電站建設,在台灣的街頭巷尾,反核的隊伍與標語隨處可見,一些公眾人物也加入反核浪潮。

事實上,從1980年開始,台灣電力公司(台電)提出建設台灣第四個核電站(簡稱“核四”)的計劃,32年來,曆經兩次政黨更替,直到現在,核四的建設依然沒有完成,特別是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對台灣核電產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衝擊。甚至很多台灣人認為“連日本人都搞不定的技術,台灣人如何建好。”

對於核四安全的問題討論甚囂塵上,核四難題更引爆了台灣社會對於台灣是否需要核電的爭議。對於四麵環海,資源貧乏的台灣而言,如果沒有了核電,未來將用哪些能源替代核能?其他替代性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比例的提升是否會增加台灣製造的成本,影響台灣產品的競爭力?

命運多舛的核四

第四核能發電廠是一座位於台灣省台北縣(新北市)貢寮鄉的核能發電廠,因為鄰近龍門所以第四核能發電廠又稱龍門發電廠。

1980年,台電提出了建設核四的計劃,對此台灣政府也在預算中編列出此項支出。直到1986年,各界對於建設核電廠的質疑聲不斷,用電需求增長放緩,政府決定暫緩核四建設。1992年,台灣地區立法院預算委員會通過解凍核四預算案。1999年3月,台灣原子能委員會對核四核準了核子反應爐建廠執照,開工建設。然而,開工不到一年,2000年,陳水扁為了履行選舉中對反核人士做出的承諾,片麵宣布將不繼續執行由立法院通過的核四興建預算案。10月份,時任“行政院長”張俊雄宣布核四停建。多方爭取下,四個月後,核四複工。就在這反反複複之中,直到2011年,核四建設完成九成。而之前,在台灣已經運轉很久的其他三個核電廠建造時間為平均6年,因而,台灣第四座核電站將成為世界核電史上的“奇跡”——蓋最久的核電廠。

雖然基本完工,但此間問題層出不窮,也是台灣民眾反對核四的原因。據台灣《遠見》雜誌統計,從2010年到2012年這3年間,就發生了淹水、設備燒毀等事故。

台灣原子能委員會統計,從2007年到2012年2月,至少有15項違規,包括自己變更工程設計等。

與此同時,核四廠的預算也在不斷增加,這給台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據統計,核四兩台機組的投資從最初的1679億新台幣增加至2736億新台幣,增幅高達60%,2013年這一數字有可能達到3200億,成為史上最貴的核電站。甚至有台灣核電安全專家稱,核四的問題已經遠遠超過台電的能力範圍。

除此之外,相較於前三個核電廠,核四廠建設由統包改為分包。據台電一位工程師介紹,最初台電希望采取統包方式,即所有工程交給一家公司統籌。但統包投標時,投標公司金額超過底價20%,最終流標。最後的結果是,部分由美國石威工程公司完成,核島區的建設則由美商奇異公司擔任,其餘部分工作由台電負責。

在台灣核電專家看來,雖然台電公司具有運營核電廠的經驗,但是對於核電建設經驗不足,導致後來出現了一係列問題。更令台電無奈的是,在核四建設期間,承包商石威公司發生破產,並入另一家美國公司,人員發生了重大變動。直到2007年,台電與石威公司解約,彼時尚有很多工作沒有完成,如照明圖修訂、核四終期安全分析(FSAR)等,最終有台電承接。更令台電無奈的是,石威公司開支超出預算3000多萬美元。

如果說,台灣民眾對於核四的不信任來源於其長時間的建設工期、巨大的投入,那麼,日本福島事故無疑是台灣民間掀起反核浪潮的助推器。

在國內一位核電專家看來,台灣核四的問題有些政治化,國民黨開建,民進黨執政後停建,反反複複。技術是美國人的技術,實際上是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核四要是建設完成的話,將會成為實際上投資比最高的電站。拖了這麼幾十年,維修、資金占用的利息,花費都是非常大的。

那麼,對於能源供給極度依賴進口的台灣來說,在煤電基本沒有新增裝機的情況下,是否因為安全因素的影響放棄核電?

放棄核電?

截至目前,台灣已有三座核電站,均建成於上世紀70年代。隨著上世紀60年代的經濟發展,水力開發潛力有限的台灣,為了確保能源的穩定供應以及更大的發電量以支持經濟發展,決定興建核能發電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核電在台灣當地電力結構中發揮支撐作用。

據台灣當局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台灣發電燃料來源中,四分之三來自化石能源,其中71%來自燃煤和燃氣發電,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分別占比18.4%和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