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供暖審慎起步
深度報道
作者:沈小波
商業經濟性與利益協調,將左右風電供暖的發展前景。
醞釀兩年多,風電供暖從低調示範運行走向台前。
國家能源局近日連續發布文件,將風電供暖視為消納棄風的出路之一。利用棄風電量製熱供暖,一可增加負荷、加強風電消納,二能使用清潔能源,降低燃煤汙染,被譽為“一把鑰匙打開兩把鎖”。
但作為新生事物,風電供暖仍麵臨著經濟性的質疑,以及未來可能的相關掣肘,風電供暖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推廣下去,目前還隻能打上一個問號。
向陽示範
向陽風電場位於吉林洮南市白城鄉,是第一批風電供暖示範項目中最早亦最成功的試點。向陽風場供暖機組20萬千瓦,供暖麵積16萬多平方米,迄今已度過兩個采暖季。
“向陽項目證明了風電供暖技術上的可行性,它的穩定性、可靠性、靈活性都能滿足實際供暖需求”,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所所長李瓊慧說。
向陽試點將風電場和熱力站捆綁經營。風電場按方案設計正常上網,電價按風電標杆電價結算,熱力站在低穀時段按目錄電價向電網購電。
熱力站由風電場業主進行投資。由於電製熱本身並不經濟,在熱力站這一環節將會虧損。大唐新能源公司內部曾有測算,按照白城的目錄電價,每吉焦購電成本在123元,而向陽項目供暖協議價僅為26元/吉焦。
按照捆綁經營模式,這部分虧損將由風電供暖項目上網側的收益來補給。在向陽項目實際操作中,上網風電量要遠大於熱力站所需電量。
根據方案設計,向陽風電場在冬季供暖季用電低穀並網,可提供電量4500萬千瓦時,但經實際測算,熱力站所需電量僅為2700萬千瓦時。
“國家能源局為了提高企業的積極性,推動示範項目建設,設置了較為寬鬆的條件”,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高虎解釋說。根據這一方案,向陽風電供暖項目盈利能力十分可觀。據測算,向陽風電場收回熱力站相關投資,為期僅需2年。
在李瓊慧看來,風電上網電量超出熱力站實際所需電量,侵占的是其他風電場的上網小時數。據此她認為向陽項目模式不能完全複製,隻能作為孤例來看待,“棄風這麼嚴重,還侵占其他風場上網電量,個案可以,多了肯定不行”。
高虎同意這一說法。他告訴《能源》雜誌記者,向陽項目的意義在於為風電供暖提供一個可供觀察的實際案例,通過向陽風電場,可以觀察風電供暖的技術可靠性和經濟性,從而為風電供暖下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據了解,國家能源局正在籌劃第二批風電供暖項目,仍然集中在吉林白城。高虎透露說,這批項目大約5-6個,將會采取“上網電量和用電量相等,電力負荷實時平衡的模式”。
盈利懸疑
一旦電量相等,項目的經濟性又將如何呢?
高虎的回答是,根據向陽風電場的運行情況,未來風電供暖上網電量和用電量相等的情況下,“還是有效益的”。
但在李瓊慧看來,如果電量相等,經濟性將大大降低。她估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相關補貼,風電站投資熱力站的成本回收期在10年以上。李瓊慧曾做過一個測算,如果當地政府進行補貼,即便新增上網電量和熱力站所需電量持平,向陽項目收回成本需4.4年。
據了解,新建一個熱力站,其供暖小區居民都需要向熱力公司繳納一筆暖氣開口費。“如果政府能把這筆開口費轉給建設熱力站的風電場,投資回收期將大大縮小”,李瓊慧告訴《能源》雜誌記者,4.4年收回成本正是假定這一前提測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