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霧霾下的火電減排挑戰(1 / 2)

霧霾下的火電減排挑戰

市場

作者:張慧

最新的《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使火電廠開始了大規模的環保改造,但成本壓力和技術瓶頸成為它們在改造過程中普遍麵臨的難題。

進入四月,火電企業相繼公布2013年一季度業績。從已公布的數據看,火電一改前幾年接連虧損的境遇,出現了較高的利潤增長。

持續低迷的煤價,似乎給了電力行業一個徹底翻身的機會。國電電力(股票代碼)4月11日發布2013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22億元,同比增長384.34%。

較高的利潤增長,使火電廠生產經營部的壓力驟減。但對於安全環保部的工作人員來說,壓力卻與日俱增。在記者對多家火電廠進行走訪的過程中發現,一年多前電廠普遍反映的問題是煤價上漲太快;“市場煤,計劃電”,以致企業虧損嚴重,而目前的焦點則是環保改造帶來的壓力。

此前全國範圍的霧霾事件,再一次將火電企業推向風口浪尖。火電是否是空氣汙染的罪魁禍首?雖然業內尚存爭議,但不容置疑的是,公眾對於火電環保的關注度愈加提高,對火電廠的環保、減排要求更加嚴苛。

2012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施《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這被稱為“史上最嚴標準”。按照標準,自2014年7月1日起,現有火力發電鍋爐及燃氣輪機對煙塵、SO2、NOx和煙氣黑度必須達到排放標準。標準公布後,國內火電廠被迫投入到對火電機組進行大規模煙氣脫硫、脫硝設施的改造工作中。

如今,已過將近一年半,離最後的強製執行標準日期也隻剩一年多時間。雖然多家火電企業均表示,能夠在最後期限前提前完成各項環保設施的改造,但對於改造以及運行過程中的壓力,尚存在抱怨。

成本壓力

天津國電津能熱電有限公司(又名天津東北郊熱電廠,以下簡稱“津能熱電廠”)位於天津市東麗區,由國電華北電力有限公司和天津市津能投資公司共同投資組建,裝機容量為66萬千瓦(2×33萬)。

津能熱電廠於2007年11月開工建設,2009年底投產發電。相比老電廠,其廠區環境呈現出現代化電廠的特色。因為“煙塔合一”技術的應用,使得廠區內甚至看不見火電廠的“煙囪”。

“目前,電廠各項排放指標,均能達到最新的火電排放標準。”津能熱電廠副總經理席愛民對記者說,“這都是靠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有的效果。”

據了解,津能熱電廠在其建設時就已安裝脫硝設施,是天津地區首個建設脫硝工程的電力項目。其采用煙氣SCR脫硝,安裝了低氮燃燒器,綜合脫硝效率達到70%以上。雖然每年可減排氮氧化物6000噸,達到了環保要求,但約7000萬元的總投資對於當時的津能熱電廠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資金壓力。

席愛民告訴記者,津能熱電廠自2009年投產以來連年虧損,至2011年底已累計虧損上億元。雖然2012年盈利約1100萬,但隻能彌補虧損資金的10%。

另一方麵,則是環保設施運行成本的壓力。舉例而言,津能熱電廠自投產以來就實施了脫硝,直到2012年才拿到國家0.8分/千瓦時的補貼。“而且這0.8分錢的補貼,經常不能及時到位。”津能熱電廠計劃營銷部一工作人員對記者直言。

按照電廠測算,脫硝的成本在1.2-1.3分/千瓦時,相當於每千瓦時的電量需電廠自行投入0.4-0.5分。“去年光實行的脫硝成本,除去補貼的資金,我們廠約虧損1500萬元。”席愛民告訴記者。

對於環保改造和設施運行的壓力,並非隻有津能熱電廠才有。同樣作為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大唐,其下屬的火電廠麵臨同樣的境況。大唐國際發電集團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大唐下屬電廠的脫硝成本,高的能達到1.5分/千瓦時,每度電的差額達到0.7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