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平溪:黑金的時代印記(1 / 2)

台灣平溪:黑金的時代印記

生活

作者:範珊珊

在台灣平溪沒有高級的旅遊配套,

隻需要滿足最基本的食宿需要,原汁原味的工業化生活

並不會讓每一位到訪的遊客感到無聊。

如果在台北被大都市快速的節奏所拖累,不妨搭上一列開往宜蘭方向的列車,尋找舊時的回憶。在台灣土著的眼中,這是一條外來客難以知曉的遊玩線路——平溪支線。平溪地處基隆河上遊,據說是台灣下雨最多的地方,植被水分很足,也是台灣重要的產煤區域之一。

相對於快速行駛的台灣高鐵,平溪支線的行駛速度甚至不值得一提,短短四節車廂,兩列相對而坐的座位,列車員的穿著,都保留著舊日的日式風格。了解他的曆史後,不難理解為何如此。

平溪支線建設於一個世紀前,全長12.9公裏,於1912年7月竣工,原本是台陽礦業株式會社所出資興建的運煤專用鐵路。到了1929年轉賣給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日治時代),經過整建之後開始兼辦客運。20世紀80年代由於平溪鄉內煤礦場大多關閉,以及人口流失等因素,平溪線的營運虧損,台灣鐵路管理局曾經打算停止營運平溪線鐵路。差點成為曆史遺址的平溪線,在多方爭取下,得以保留。與內灣線、集集線一起,是至今台灣鐵路仍存的三大支線。

即使是他的建造者很也難想象,這條昔日的運煤鐵路竟然變成一條深受當地人喜愛的觀光線路。

在台灣,人們將平溪線上行駛的火車稱為“小火車”。稱他為“小火車”,不僅是因為火車軌道較窄,火車體積小,更因為隻修建了一條鐵軌,因而隻能單向行駛,如果你在一站下了車,要等到下班列車,可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

現在的平溪線一共保留7站,鐵路的終點也是海拔最高處——菁桐站。坐上平溪線小火車,沿著山路一路向上,隨處可見廢棄煤廠,甚至破舊的廠房上還寫有“產煤欲國”的標語,大約經過45分鍾,就會到達菁桐站。箐桐車站整個地方不大,鐵軌的上方坐落著一座舊時的廠房,從外形上看,不難分辨出是一個洗煤廠。從山上開采的煤炭,運到鐵路旁的洗煤廠,選洗之後經過平溪線運往市區。而如今,這裏被一位台灣老伯承包了下來,開了一家咖啡廳,咖啡廳的牆壁上畫滿了礦工采礦的漫畫。

據當地人介紹,日據時期也是台灣煤礦盛產期,日本人控製礦區,並且修建了這條運煤鐵路。因而,在菁桐有許多保留完整的日式宿舍供當時礦工居住,還有一間當時要給日本皇太子來台住宿的“太子賓館”。但由於礦區發生了疫情,日本皇太子來台並未在礦區留宿。

和菁桐站候車廳緊連著的就是一座小型的煤炭博物館,裏麵陳列著當時礦工開采煤礦所用的工具、穿著的衣服、帽子,也講述著位於菁桐站石底煤礦開采曆史。毫無疑問,這兒也是台灣煤炭發展與工業化進程的縮影。

在煤炭博物館裏,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了菁桐煤礦曆史的起點——石底煤礦。1918年,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台陽礦業前身)進入平溪開發煤礦,發現了產量最豐富及規模最大的石底煤礦。由此生產的“石底炭”被列為品質最優,產量一直是全台第一,成為台灣產煤的代表,被稱為“台灣煤”。

1876年,台灣開發建設第一個官礦,經曆荷蘭殖民、清朝、日據幾大時期,進入工業化生產時代。在一個多世紀的時期內,平溪地區開采煤炭對台灣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支撐作用。直到2000年,台灣最後四個煤礦場,台北縣三峽的利豐煤礦、裕峰煤礦、新店市山區的安順煤礦以及石碇鄉的台誠煤礦,終於宣告停工,台灣煤炭發展正式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