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行“觸網”壁壘(1 / 1)

大行“觸網”壁壘

專欄

如今,雖然傳統銀行都使出了“吃奶”的勁,但是各項存款增速大降,基層行吸收存款的難度越來越大。加上降息等因素,不僅新增存款難度較大,而且存量存款在下降流失。存款月底增、月初降,一日遊現象更加嚴重了。

傳統銀行的“傳統”主要表現在業務發展單一,依靠存貸款。存款是利潤的基礎,貸款是利潤的源泉。隨著社會融資多元化等因素,傳統銀行早就意識到繼續依靠單一的存貸款業務的路子已經越走越窄了,早就提出了轉型的設想和規劃,把轉型作為銀行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方向。不過,即使是轉型,也是“傳統”意義上的轉型,即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其中銀行卡支付、支付結算、投行業務、理財產品、代理業務等是幾個重點種類。然而,這些中間業務收入也在直線下降,傳統銀行的“傳統”轉型方向似乎也是一條死路。

從內部看,傳統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守舊落後思想、落伍保守思維,習慣於內鬥內耗的低效率弊端,行政化機關化決策作風等,已經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金融發展要求。其最大的弊端是對新事物、新金融現象反應麻木遲鈍,夜郎自大以強勢自居,最終貽誤發展機會、創新時機,造成今天的被動局麵。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舊體製機製的弊端,還是權責利約束鬆懈、信托責任淡薄等造成的。

從外部看,目前社會化融資已經上升到整個社會融資的半壁江山,過去那種在大型銀行一棵樹上吊死人的現象已經基本消失,集中表現在新舊金融業態噴湧而出。這對傳統銀行圍繞經營核心—資金的分流壓力非常之大。

民間借貸包括高利貸什麼時候都沒有現在活躍;債券市場的直接融資規模越來越大;證券、基金、信托、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從事準銀行的存貸業務增速非常之快,直接動了銀行的奶酪。最可怕的是,異軍突起的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構成全方位的挑戰和顛覆。

互聯網金融便捷高效的吸收資金功能使得傳統銀行的存款快速搬家;互聯網金融的小額貸款、P2P網貸、眾籌融資等使得傳統銀行的資產業務麵臨巨大危機;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業務使得傳統銀行支付結算市場份額直線下降;互聯網金融不斷翻新的理財產品使得傳統銀行理財市場這塊蛋糕被快速蠶食。一個互聯網金融已經使得傳統銀行腹背受敵、四麵楚歌。互聯網金融正在顛覆傳統金融絕非言過其實。

當然,傳統銀行轉型有優勢也有明顯劣勢。首要優勢是,資金實力雄厚,不怕燒錢。財大氣粗的大型銀行憑借其資金實力走自己搭建電商、社交媒體的路子,為互聯網金融夯實基礎,例如工行就正在實施。

豐富的金融管理經驗和金融人才隊伍是又一大優勢,這是大型電商平台望塵莫及的。風控是最關鍵的。傳統銀行在金融風險控製上的絕對優勢是涉足互聯網金融的天然保障。

大型銀行涉足互聯網金融也存在不利因素,即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問題。保守的傳統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接受新事物特別是互聯網新思維新金融往往比較遲鈍,甚至敵對和敵視。這是傳統銀行能否做好互聯網金融的第一道關口。

大型銀行采取自己搭建電商平台模式能否成功,也存在一定變數。目前,電商平台事實上已經被大型電商民營企業“壟斷”,根據規模經濟效應理論,既是實力雄厚的大型銀行另起爐灶打造電商平台,擠進市場也很難。一旦投入巨資後,上線的客戶數量有限或者積累的數據殘缺不全、不能使用,將前功盡棄。同時,傳統銀行做電商這種大而全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也值得懷疑。

大型銀行可以涉足互聯網金融,走與大型電商企業合作之路。大型銀行利用大型電商企業平台上積累的完整大數據為自己所用,是一條省時省力的高效途徑。當然,難度在於大型銀行能否放下“大架子”與大型電商企業磋商談判,雙方適度讓利等。

總之,從年報業績普遍不理想看,傳統銀行轉型的當務之急是迅速“觸網”,以互聯網金融為轉型核心和切入口,在互聯網+大潮引領下轉型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新金融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