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步京西:心似琉璃
古都記憶
作者:梁振宇
北京初冬,清晨的陽光輕輕潑灑在京西的永定河上。有些涼意的微風,陣陣吹拂著翡翠色的河麵。河水漣漪陣陣,波光粼粼。河麵,已無水鳥騰空飛起,河水較之前日更加靜謐了。遠處,永定河鐵路特大橋飛跨兩岸,往返豐沙鐵路的火車風馳電掣。佇立永定河畔,我看到大山如帷幕,鐵路如舞台,火車如歌手,一幕表現鐵路運送旅客的情景劇正在永定河上親情上演。此時此刻,我睜大著雙眼,一對眸子格外清澈。轉目隔路西望,一座書寫“琉璃之鄉”四個大字的牌樓異常醒目,牌樓之上,鑲嵌黃綠藍三色的琉璃瓦在晴日暖陽的照耀下流光溢彩,倏然讓我清澈的目光五彩繽紛起來。好奇驅使我來到村口,開始向一位老人探尋潛藏於“琉璃之鄉”的曆史與奧秘。
老人講,該村叫琉璃渠,是京西著名的古村落。村子雖然不大,但是自元朝起,就開始為宮殿、園林、陵墓、佛塔、庵觀、壇廟等建築生產著琉璃製品,700多年來,世世代代,薪火相傳,其琉璃製品扮美著中國眾多的名勝古跡。諸如紫禁城、北海公園九龍壁、頤和園、天壇、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清代皇陵以及南京的中山陵等,無不閃耀著琉璃渠琉璃製品的光輝。老人如數家珍,而我聽後瞠目,我難以置信,就這麼一個大山裏偏僻的村落,在中國建築史上,竟有如此的光榮記錄?
在將信將疑中,順著老人指引的方向,我開始搜尋可以證明琉璃渠村光榮曆史的蛛絲馬跡。
進村100多米南望,一幢巨型琉璃文化牆讓我眼前一亮。於是左拐近看,隻見長長的牆麵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代表的秦漢文化和以宋元以後的龍文化以及近現代的博古、鬆梅、動物文化等琉璃製品,於百米影壁上流光溢彩、爭奇鬥豔,展示著中華民族瑰麗燦爛的琉璃文化。那裏展示欄顯示,文化牆長107米、高3.7米,於2006年建成。放眼望去,其底蘊深厚又大氣磅礴。我驚歎時至今日,時代雖已經過數百年的變遷,但琉璃渠人對琉璃文化世代忠貞不渝的美好情感,可謂令世人感動。同時也令我不得不相信,這裏曾經的光榮與驕傲。
巨型文化牆南側,是北京琉璃製品廠。廠門口的一位中年男人證實,琉璃渠確實有著光榮的過去。他對我說,廠院內,舊時曾為清代工部琉璃窯址,由趙氏家族經營200餘年。現存趙氏宅院,為清式四合院格局,整個建築以廊相貫通,建造精良,是琉璃渠曆史的寫照。他邊說邊指向西約一二百米處的三官閣過街樓,興致很高地告訴我,其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創建,光緒年間重修,是琉璃渠人光榮與自豪的又一例證。我快步來到三官閣過街樓,隻見樓頂的琉璃瓦順次排列,光彩照人。
縱覽過街樓為東西向,形狀如城門樓,正脊兩端為龍卷吻,印首造型十分別致,脊中為象馱寶瓶。殿堂供奉著三官等神,也是正月十五起會懸掛花燈的地方。樓下是過街卷洞,洞外有琉璃大字“帶河”、“礪山”分鑲於東西額兩端。其取自於漢高祖劉邦封臣誓盟時所說:“使黃河如帶,泰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昭示了琉璃渠人建造過街樓,光耀欽工琉璃,理清山水經緯,固定進村通道,強化風水環抱的美學願景,也彰顯了琉璃渠人寄情山水、祈望祥和平安的美好情懷。在東額兩旁青石之上,還分別刻有“眾善奉行”和“諸惡莫作”八個大字,透視著琉璃渠人懲惡揚善的品質和做人的準則與信仰。立於過街樓下,我感動過街樓不但記錄著琉璃渠人的光榮與自豪,同時還蘊藏著他們內心世界的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