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一詞原意為“丹麥人的邊境地區”,主要是指除了冰島以外最小的斯堪納維亞地區的國家。進入丹麥,更像是走進一個童話王國,到處都是令人流連忘返的景色:悠然恬靜的城市,紅瓦白牆的城堡,天然的田園風光,還有郊外一望無垠的田野,金燦燦一片,微風吹過,此起彼伏,天空也清新明亮,幹淨得就像是少女梳妝的鏡子。
第一節丹麥,令人流連忘返的仙境
丹麥的冬季雖然漫長,但感覺不到寒風刺骨,也很少見到冰天雪地。
這裏有白沙遍布的海灘,精心打理的農田,綿延起伏的山丘,星羅棋布的島嶼。在溫和氣候的影響下,田野裏很早就滿目青蔥,漫山遍野開滿山花。美麗的自然風光,讓丹麥成為世界最美麗的一角。
1.兩海之間遊丹麥
丹麥位於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是歐洲北部國家,其領土由日德蘭半島的中北部以及半島東側的西蘭、菲英、洛蘭、博恩霍爾姆等483個島嶼組成。丹麥南部與德國接壤,北、東兩麵隔斯卡格拉克、卡特加特、厄勒三海峽同挪威、瑞典相望。丹麥領土麵積為43080平方公裏,其中島嶼約占40%。
日德蘭半島南部大部分地區地勢低平,半島兩側沿著海岸線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城鎮。這些城鎮雖然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卻充滿海洋的景色和氣息。現在的南日德蘭在地理上是丹麥心髒地區的外緣,資源貧乏。但在曆史上,它卻是歐洲的十字路口,作為人口遷徙的中轉地帶和早期貿易通道,成為政治、軍事的必爭之地。日德蘭半島西部是冰水沉積平原,地勢起伏低緩,北海沿岸更有著寬闊的沙灘,叢叢的灌木。習習的海風,迷人的景色使這裏成為旅遊勝地。日德蘭半島東部和中部丘陵縱橫,東部沿岸的夾灣和溝穀橫切而過,一些峭壁嶙峋的溝穀底部流淌著彎彎曲曲的河水。這裏是歐洲研究冰河期沉積地形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其東海岸保護良好,沒有直接受到強風浪的衝擊,形成許多深灣和優良港口,如奧爾堡港、腓特烈港、奧胡斯港。
半島中部到處是沼澤地、湖泊和突起的丘陵地,號稱丹麥第四峰的“天山”,高度也不過二百米。
丹麥屬於冬溫夏涼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天氣變化無常。冬天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冰天雪地,1月平均氣溫0℃~1℃,7月15℃~17℃,生長期較長。霜凍期西海岸每年70天,內地120天。
每年大部分時間盛行來自海洋的西風,空氣潮濕。年降水量450~750毫米,大致由西向東遞減,農作物一般靠自然雨水。夏季比較幹旱,冬季則比較濕潤。
丹麥地勢低平,平均海拔30米左右,最高點海拔僅173米。第四紀時全境被冰川覆蓋,冰川消退後留下的冰磧物,形成低緩起伏的冰磧平原和為數較多的冰磧湖,最大的阿勒湖麵積41平方千米。冰期結束後海平麵上升,加上局部地麵沉降,使原來的陸地分為半島及島嶼,半島東部還形成峽灣。海岸線比較曲折,總長達7474千米。陸地距海最大距離不超過52千米,並有優良的天然港口,為航運和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礦藏貧乏,僅有少量的褐煤、高嶺土和海底石油及天然氣。
丹麥和瑞典之間的厄勒海峽長70千米,最窄處不足4千米,每年通過的船舶達8萬艘。通過丹麥的橋梁和輪渡,中歐和北歐的鐵路、公路網得以相聯。隨著大貝爾特海峽和厄勒海峽跨海大橋及海底隧道的修建,海峽兩岸的交通更加暢通無阻。
知識小百科
日德蘭橋
丹麥地處波羅的海的出口,是沿岸各國進出大西洋的門戶,又是聯係中歐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橋梁,被稱為“日德蘭橋”。
2.自給的自然資源
丹麥的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石油和天然氣外,其他礦藏很少,所需煤炭100%靠進口。北海大陸架石油蘊藏量估計為2.9億噸,使丹麥成為歐洲第3大石油輸出國。天然氣蘊藏量約2000億立方米。探明褐煤儲量90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麵積50.1萬公頃,覆蓋率12%。北海和波羅的海為近海重要漁場。
丹麥國土的1/8由混椰林覆蓋,最常見的樹木是山毛櫸。可耕地麵積2.7萬平方公裏。大約1/10的麵積經過開墾,成為農田。自然植被以闊葉林占優勢,主要樹種有山毛櫸、櫟、榆、椴等,北部地區向針闊混交林過渡。因原始森林受破壞,19世紀初森林覆蓋率已降至4%。此後通過護林造林,森林麵積不斷擴大,覆蓋率已達11.4%。在日德蘭半島中部營造的大片人造雲衫林,改變了昔日石楠荒地的麵貌,對防止風蝕、發展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東部和中部為棕色森林土,西部為灰化土,此外,濱海鹽土和沙土也有一定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