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麥有價值的礦藏稀少,但是石灰石和沙礫蘊藏量較高。在其所屬的北海地區也勘探出了石油和天然氣。丹麥自然資源除石油、天然氣以外,還有鋅、鋁、鐵、褐煤、鉬、鈾、水晶石、白瓷土等。
第二節童話中的島嶼
丹麥其實是一個島國,包括首都哥本哈根在內55%以上的居民住在西蘭、菲英等400多座島嶼上,隻不過陸地麵積多於海島和主要的海島靠近陸地兩個因素,掩蓋了這一事實真相。
1.“公羊”法羅群島
法羅群島最初名為費勒伊阿爾,意思是“羊島”,用公羊作為民族的象征可能就是由此而來的。約700年,愛爾蘭僧侶最早移居這裏。
在北大西洋暖流的中心,北緯62度的大西洋上散落著18個海島,就像閃光的綠寶石排列在北大西洋中。曲折寧靜的海岸線和清冽的空氣是它的自然之美。這些島嶼由30萬前海底火山噴發所形成,總麵積雖然隻有1399平方千米,卻有110千米的海岸線,海岸風光是法羅無可複製的美景。隨著一條穿山隧道的開通,人跡罕至的嘎薩魯爾小村子也許麵臨失去自然幽僻的危險,而更具爭議的是傳統的獵鯨活動。
最初法羅群島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小村落,如果想要與那裏取得聯係,郵遞員要翻山越嶺步行近4個小時傳送信件,再用4個小時跋涉才能回到出發地,為此法羅群島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小村落”。
現如今,法羅群島居民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直升飛機。而在法羅群島唯一一個沒有與公路相連的小村子(嘎薩達魯爾的小村子)就坐落在法羅群島維加島的最西端。其三麵環山,臨海的一麵是陡峭的崖壁,風景獨特,交通的限製使這裏保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由於這個臨海的小村子,四周多峭壁,海深流急,無法建立港口,漁民每次出海,都要翻過高山,去波爾港。這樣的地理條件也使得過往船隻隻能暫時停靠。因此,盡管這裏風景如畫,但村子的人口不斷減少。
據最近幾年的統計,在這個被隔離的村子裏,固定居民隻有16個,很多的房屋都空了。法羅政府為了避免嘎薩達魯爾村成為無人區,決定投資修建隧道。2004年,一條耗資300萬歐元、長達1.7千米的隧道修建完成,嘎薩達魯爾村村民也結束了與世隔絕的生活。當火車從位於山腰的隧道口駛出,乘客透過車窗會看到一個如童話般奇妙的世界:色彩斑斕的房屋在青山的環抱之中,如同孩子的玩具,小而精巧;朝海的一麵,可以望見若隱若現的麥凱島。
從10世紀就開始,獵鯨活動就在法羅群島興起並延續至今。這項活動不僅符合法羅群島當地政府製定的規章,也獲得國際捕鯨委員會的許可。每年獵鯨活動都盛況空前,屠鯨後,蔚藍的海水會變成火紅色,並綿延到幾海裏之外。
獵鯨者在海上會將船隻排成半環形,將領航鯨圍起來,然後將它們慢慢趕到海灣或峽灣裏。每年夏天被獵殺的長肢領航鯨大約有950頭,偶爾,在被獵殺的鯨群中還會看到北膽鼻鯨和大西洋斑紋海豚的身影。
獵鯨活動在北法羅當地語言中稱為“grindadráp”,基本上由社區出麵組織,而不是一種商業行為。
對於動物權利保護組織而言,獵鯨活動既殘忍也毫無必要,可對於大部分法羅群島居民而言,獵鯨活動是他們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羅的男人常說:捕殺鯨魚讓我覺得自己是法羅人。女人雖然不直接參與鯨魚的捕殺,但她們是獵鯨活動的觀眾。這是一種傳統的男女勞動分工,縱使時間流逝,卻沒能使這項活動發生改變。
獵鯨活動是當地家庭的一項傳統,除了持刀人是特選的、有經驗的,其他活動,人人都可參與。最後分割鯨魚肉時,孩子們也會隨著父母前往,大點的孩子還會得到一把刀,向成人學習怎樣分割。這項傳統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是因為它是對生存的挑戰和證明。
法羅群島的變化一度是緩慢的,在19世紀末,當地人大多還一輩子生活在小村莊裏,市鎮出現得特別晚。拿首府托沙文來說,在1900年隻有100個定居者。它的驟變是最近一個多世紀的事。隨著漁業捕撈經濟的騰飛,許多人逐漸告別了古老的生活方式,目前,首府托沙文的人口已經激增到20000人。當然,讓當地人放棄根深蒂固的傳統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漫步海岸,雖難再見那血紅色的浪濤,大西洋的衝刷也帶走了獵鯨活動的喧囂,但關於這一古老活動的爭論卻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