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政治經濟的“演變”(3)(2 / 3)

丹麥有98個城市,一共有35個垃圾管理公司、上百個垃圾回收站,韋斯特弗布賴丁公司是其中最大、最著名的垃圾管理公司,也是一座垃圾焚燒供熱發電廠,它先進的垃圾回收和處理係統讓人歎為觀止。

平均每年都會有200多萬人前來觀摩和學習。

韋斯特弗布賴丁公司擁有50多個垃圾回收站,管理著2500多個垃圾儲藏箱。雖然僅有250名員工,但公司的工作效率非常高。這個垃圾管理公司首先是一個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工廠。工廠裏猶如一個花園,就算是在冬季,公司門口和建築物四周也都是綠意盎然。

20世紀70年代,韋斯特弗布賴丁公司擁有4個焚燒垃圾的熔爐,這4個熔爐流水線分別在1999年和2005年進行了更新。公司主管公關事務的索倫·S·斯科夫說,公司所收集的垃圾廢物被放進一個巨大的水泥廢料槽中,廢料槽約有100米長、20米寬、10米深,能一次性處理一個星期的垃圾。

韋斯特弗布賴丁公司處理垃圾分為4個程序,猶如一座金字塔形狀:一是收集垃圾,通過與收集垃圾的私營公司簽訂協議,私營公司為其提供垃圾;二是對垃圾回收後進行再利用;三是焚燒垃圾;最後才是垃圾填埋。占據金字塔頂端的是垃圾填埋,這占整個垃圾處理的10%;在金字塔中間位置,是垃圾焚燒,它占整個垃圾處理的25%;金字塔的最下方是垃圾回收,占整個垃圾處理的65%,這是韋斯特弗布賴丁公司的主要運作方式。

從1970年至2002年,韋斯特弗布賴丁公司在丹麥14個城市向58萬居民(占丹麥人口的十分之一)提供熱能和電能;從2002年至2004年,由它提供熱能、電能供應的城市數量增至21個,居民達到73萬人;從2004年到2006年,覆蓋城市達到29個,居民達到88.5萬人;從2007年到2008年,覆蓋城市雖然減少了9個,但居民用戶數並沒有減少,仍保持近89萬人,相當於丹麥人口的1/6。

韋斯特弗布賴丁公司每年要處理100萬噸的垃圾,也就是每天近3000噸,而1噸垃圾就能產生兩兆瓦時(1兆瓦等於1000千瓦)的熱能和2/3兆瓦時的電力。

4.哥本哈根峰會,命運的等待

深秋裏的北歐,海風已經冰涼,“海的女兒”依然娓娓地坐在礁石上。

不時驚起的幾隻海鷗,努力向大海深處飛去,遠處矗立的排排風車正是指引它們方向的路標。

無論是首都哥本哈根,還是深處內陸的小村莊,甚至散落在波羅的海的零星小島上,這種風車在丹麥都隨處可見-風力發電提供了全國超過20%的電力。

2009年12月7日,在見證了無數曆史的哥本哈根市政廳內,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圍坐在一起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會議時間為期兩周。聯合國氣候會議一年召開一次)。他們的目標是要共同創造一個童話:一個關乎地球未來、人類命運的童話-尋求一份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的協議。此會議就應對氣候變化,發動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毫無疑問,會對地球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此項會議的召開也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以“珍妮紡紗機”、蒸汽機、蒸汽機車等一係列工業發明的應用為標誌,並隨後擴展到鄰近的法國、德國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國等-這場革命叫“第一次工業革命”。

大量機器的使用開辟了人類文明的一個新紀元,但也留下一個嚴重的問題:以煤為支撐的工業革命給環境造成了許多汙染,以致倫敦因煙塵與霧在城市上空經常籠罩多日不散而獲得“霧都”之稱。

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興起,大批新興機器發明等相繼出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煤和石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在這段時間裏相繼誕生。它們的出現,解決了遠程交通工具的動力問題,也推動了一些國家逐漸朝著“輪子上的國家”發展。更重要的是,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誕生,並導致了列強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搶奪石油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