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風能利用發達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關。早在百年之前,丹麥已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發電風輪。70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使丹麥油價飛漲,經濟受到衝擊,丹麥感到了過度依賴石油的風險。政府因此製定了第一個能源計劃,決定利用開發風能。到70年代中期,國家實驗室的參與使丹麥風能開發能力如虎添翼。在80年代世界第一個風輪市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出現時,丹麥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大規模發電風輪製造能力的國家。
近年來,溫室效應的出現、環境的惡化更使丹麥看到了風能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政府對風力發電的售價、稅收、安裝風輪補貼等都實施優惠政策,還以風能消費花費中的20%~50%補貼風能的生產,刺激人們多產、多用風輪發電,現在丹麥有5700座風輪,功率最大的達到2000千瓦。到2003年,風力發電在丹麥總發電量中的比例要達到16%,根據政府的規劃,2030年要上升到50%。
風輪使用壽命長達20年,並且建造工期短,這是其市場銷售優勢。
然而,如果不考慮治理環境的成本費用,風輪發電每瓦四五美分的價格和風輪的售價依然偏高,在同火力發電的競爭中仍處於不利地位。
1999年世界風能發電300億千瓦,隻占世界發電量的0.1%,但是風能發電的前景仍被普遍看好。近5年來,世界風輪市場每年都以40%的速度增長。預計未來20~25年內,世界風輪市場每年將遞增25%。
現在每千瓦小時的風能發電成本已經下降到1980年的1/5,並且還將下降。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環保事業的發展,風能發電在商業上將完全可以與燃能發電競爭。
2.有“風”則事竟成
在歐洲大部分地方,人們比較關注能源安全;然而在丹麥,生活薩姆索島上的居民卻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已經實現了長達十多年的目標,掌握了一種能使其自給自足的可再生新能源。
薩姆索島處於丹麥地理中心,這裏也是丹麥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
1997年,丹麥政府為薩姆索島製定利用當地風能提供能源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主要得靠當地稅收和個人投資。
這在當時即使對於較為富裕的丹麥人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薩姆索風能項目並沒有得到政府的建設補貼,島上4000居民共投資4億丹麥克朗(約8435萬美元),即人均投資超過2萬美元建成了這個風能基地。
薩姆索島過去以早季土豆聞名。而今,綠色的農田上,甚至波浪起伏的北海裏,都豎立著高聳的風力渦輪機;黑麥、小麥和麥稈用來為一層平房供暖;屋頂瓷瓦上鋪滿了太陽能電池板。
島上70%的家庭用生物燃料或太陽能供暖。盡管其餘30%家庭仍靠煉油爐供暖,而且居民出行仍離不開汽車,但10架海上風力渦輪機,加上岸上的11架,足以抵消汽車和石油供暖家庭的碳排放量,從而使薩姆索島實現“碳中和”(指通過各種方式吸收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達到碳減排)。
薩姆索島的居民以實際行動告訴世人:有風則事竟成。薩姆索島利用風能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丹麥不僅能利用新能源自給自足,還能出口。
薩姆索風能項目的推動者之一、薩姆索能源學院院長索赫恩·赫爾曼森表示:“我認為薩姆索在緩解全球變暖問題上另辟蹊徑,而且它證明這條路是行得通的。”他還稱:“我們的發電量甚至超過我們的需求量。”僅僅11架岸上的風力渦輪機就足以滿足島上所有居民的電力需求,其他風力渦輪機生產出來的超過需求的電量都出售給了大陸。
3.綠色立國從垃圾回收開始
丹麥把國內許多垃圾、廢物“變廢為寶”,通過垃圾回收利用產生能源,為國民提供熱能和電能。如今,“垃圾回收,環保立國”的理念,已經深入丹麥人的思想意識之中。
在丹麥,人人都有不亂扔廢棄物的義務,這一做法已被納入丹麥法律,而且從小學開始就向學生強化環保教育,灌輸“回收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科學環保”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