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絢麗多姿的藝術國度(3)(2 / 3)

17世紀,作曲家和管風琴演奏家布克斯胡德對丹麥巴洛克音樂作出重大貢獻。他的藝術成就馳名歐洲,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德國。盡管如此,當時哥本哈根的一些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還是受到他的影響,並使丹麥的管風琴音樂逐漸接近北德風格。管風琴演奏家J.洛倫茨還在哥本哈根舉行了每周一次的管風琴音樂會。這是丹麥有記載的最早的公開音樂會活動。

18世紀起,丹麥的宗教音樂開始受到世俗音樂的影響,並超越了教堂的禮拜儀式,逐漸深入到民間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慶祝誕辰、舉行婚喪典禮等活動中都可聽到宗教音樂。與此同時,丹麥的歌劇藝術逐漸活躍,但主要是法國和意大利音樂家在丹麥從事歌劇創作,還未能產生本民族歌劇。

19世紀是丹麥音樂獲得全麵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浪漫曲、康塔塔、交響曲、室內樂、歌劇以及輕音樂等方麵都產生了一些有影響的作曲家和作品。早期在民間流傳的歌謠也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被學者們收集和整理出版。

魏澤在丹麥音樂史上被譽為丹麥浪漫曲的創始人,他在聲樂方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處在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思潮方興未艾之際的魏澤歌曲風格卻更接近於莫紮特,他的浪漫曲歌詞多選自同時期丹麥詩人的作品,音樂充分體現了丹麥的民族氣質-含蓄、優雅而柔和。

除浪漫曲外,魏澤也寫過大型的宗教康塔塔和歌劇作品。繼魏澤之後,海澤和朗格·米勒稱為浪漫曲的重要作家。

加德是丹麥交響音樂最初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莪相的回聲》序曲讓他在樂壇上嶄露頭角,而《第一交響曲》則以鮮明的民族風格為人們所稱道。哈特曼是與加德同時期的另一位著名作曲家,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丹麥交響音樂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20世紀,在各種音樂流派的影響下,丹麥音樂的發展趨於複雜,丹麥音樂的傳統也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發生重大變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丹麥最著名的作曲家有尼爾森、哈梅裏克、希爾貝克、本特鬆、敘貝爾和塔爾普等。其中尼爾森在丹麥現代音樂史上影響最大,他寫過6部交響曲、2部歌劇和其他許多作品。其他那些作曲家大都寫過交響曲,相較之下,哈梅裏克的5首固定歌調交響曲尤為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丹麥又出現了科佩爾和霍爾姆博這樣有名的作曲家。進入20世紀50年代,丹麥不少作曲家開始逐漸脫離北歐的音樂傳統,轉而接受現代先鋒派的某些元素。

在音樂的基礎上,丹麥舞蹈藝術也有一定的造詣,最值得稱道的是其芭蕾藝術的代表-皇家芭蕾舞團。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芭蕾舞團之一,以其獨特的布農維爾風格的劇目而著稱於世。該團於1748年創建,初期由意大利人和法國人指導。1775至1811年間,在V.加萊奧蒂的指導下開始興盛起來;他根據伏爾泰及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斯堪的納維亞曆史改編的劇目,在當時頗受歡迎。法國舞蹈家布農維爾從1829至1877年領導了這個芭蕾舞團和舞蹈學校,重新整理組織了芭蕾的教學體係,先後創作了50部作品,如《仙女》、《那不勒斯》、《花節》,由此而得到了世界聲譽。

在整個舞蹈劇目中,結合古典浪漫芭蕾和民間舞蹈,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創造了一種流暢而輕巧的風格,男女演員都注意於運用“埃波爾芒”、擊腿技巧和最輕巧的彈跳,因而男演員以舞姿優雅、女演員以動作輕盈而聞名於世。布農維爾退休後,這個團的創作演出一度低落。

1940年,蘭德爾領導該團後,又開始興盛起來,在他的領導下,芭蕾舞團第一次出國訪問受到世界的讚譽,蘭德爾本人編排的《練習曲》也轟動了世界。

1966年,弗林特任藝術指導,他認真地建立了一套包括布農維爾劇目在內的世界著名古典劇目,並開始創作現代題材的劇目,使這個團又有所發展。

豌豆上的公主、拇指姑娘、堅定的錫兵、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個個活躍在安徒生筆下的可愛的小人物都曾經縈繞在多少人童年的夢中;這些童話是如此迷人,連蹁躚回翔的芭蕾女神也禁不住誘惑,在法國的宮廷中獲得了貴族身份以後,不經意中闖入並羈留在了風景旖旎的日德蘭半島,也欣欣然講起了那些隻屬於丹麥的童話,丹麥芭蕾以其綽約的風姿在世界芭蕾舞的花圃中獨樹一幟,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