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爾伯格的戲劇創作受到了斯特林堡表現主義的影響,在他的戲劇中強調對個人心理的研究,《沒有一人》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此外,強調戲劇的娛樂作用的威德和德拉克曼都致力於戲劇形式上的實驗,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受到思想狀態的影響,丹麥戲劇出現兩大傾向。
一種傾向是強調戲劇的教育作用,主張繼承進步傳統,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費舍爾是這一傾向的積極實踐者,他的作品有《孩子》、《替罪羊》和《月中人》等。另一種傾向則表現出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他們既對資本主義現實不滿,又充滿失望和頹廢情緒。具有這一傾向的劇作家多用表現主義或象征主義手法在舞台上表現夢境、幻覺和潛意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劇作家和作品有蒙克的《理想主義者》、《單詞》和《罪犯和聖賢》,阿貝爾的《失去的旋律》和《夏娃為關心孩子的時代服務》,索亞著的《我是誰?》、《尼爾鬆爵士拿掉了遮羞布》和《我的高帽》。除這兩種傾向外,索亞還創作了一批所謂新現實主義戲劇作品,這些作品以反戰為主題,比較有名的是《獅子穿上緊身衣》。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一部分劇作家重新提倡人本主義,以尋找新的社會道德基礎。布朗納爾就通過他的《同胞們》來強調人類的互相關心。另一部分劇作家則通過他們的作品表現了對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失望,如梅思林格的《明日》。
20世紀60年代,丹麥的戲劇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麵。繼承30年代左傾戲劇傳統的奧爾森創作了《少年之戀》、《俱樂部宴會》、《娜拉走後去哪兒》和《諂媚者》等劇作。另一位重要的左派劇作家彼得森創作了《女人就是懲罰》。曾流行於三四十年代的“時事諷刺劇”這時更加成熟活躍,並在大學校園中盛行起來,裏夫博約格是這一風格的代表劇作家。反映資產階級個人危機的荒誕劇作家潘杜羅創作了《提箱》和《地下室的吃人者》,埃恩伯和麥德森則分別創作了《丟失的侏儒》和《生活片段及其他》。
電視劇的興起是20世紀60年代丹麥戲劇的另一重大發展,它的興起使傳統戲劇和實驗性的舞台劇產生了強烈衝擊。羅納爾德是當時重要的電視劇作家,他創作了《為一人拳擊》、《進一步通知才到達》和《我要拿回我的一切》等電視劇。廣播劇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發展,彼得森是丹麥廣播劇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肯定生活》和《來吧,吉卜賽人》。
第二節藝術,濃縮與誇張的對比
藝術屬於一種文化現象,其大多是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也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它的根本在於不斷創造新興之美,借此宣泄內心的欲望與情緒,屬濃縮化和誇張化的生活。文字、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都屬於藝術。
1.音樂舞動奇跡
丹麥曆史文化悠久。但早期音樂文化史料流傳下來的極少。在丹麥考古中曾發現公元前800年的銅管樂器“盧爾”。然而現存最早的丹麥民族音樂史料,仍比盧爾時代晚了2000多年。
現在人們所知最早的丹麥音樂史料是中世紀後期的一種民間歌謠。
它是建立在宗教調式上的單聲部聲樂作品,有多段歌詞,每一段有疊歌,在內容上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諸如民間傳說、英雄事跡、愛情故事以及頌揚帝王貴族。
丹麥的民間器樂主要掌握在民間流浪藝人手中流傳。他們在各種喜慶典禮上進行演出,用弓弦樂器、笛子和鼓為舞蹈伴奏。16世紀以後,在丹麥民間流行的舞蹈主要有三拍子的波爾斯卡、小步舞、馬祖卡和波爾卡等。
16世紀開始,在丹麥的民歌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抒情歌曲。這種歌曲的內容往往和社會風俗有關,如愛情歌曲、曆史歌曲、宗教歌曲、宣傳道德的歌曲以及有關大自然景象的歌曲。
中世紀時丹麥的專業音樂主要在教會、宮廷和貴族階層發展。其中格列高利聖詠在丹麥教堂中有很大影響。16世紀丹麥教會按照馬丁·路德的教義進行改組,教會音樂也轉而以新教眾讚歌為主。
在世俗音樂方麵,丹麥比較重視吸收歐洲各音樂發達國家的藝術經驗。尼德蘭音樂家經常來到丹麥國王的宮廷中演出,他們把尼德蘭複調音樂的藝術成就帶到了丹麥。在克裏斯蒂安四世統治時期,曾選派青年到國外學習音樂。例如佩德鬆就曾到意大利威尼斯向當時著名的音樂家布克斯胡德學習,後來還留學英國。他回國後成為宮廷的重要作曲家,曾創作過一些彌撒曲、讚美詩和經文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