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西陵峽西起秭歸縣香溪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約76千米,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以險峻聞名於世。西陵峽得名於宜昌市南津關口的西陵山,即因位於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稱)的西邊,故名。不過,巫峽與西陵峽並不相接,在它們之間,有一段長約47千米的香溪寬穀,寬穀內崗巒起伏,遠隱近現,江寬水闊,水平如鏡,這裏是三峽地段的主要農耕地帶。西陵峽中險峰高聳,夾江壁立,峻嶺懸崖橫空,奇石嶙峋,環雲藹翠;浪濤洶湧,飛泉垂練,銀瀑飛瀉;古木森然,翳天蔽日,景象萬千,醉人心扉,身臨其境,可以賞花草,遊峽穀,識鳥音,掬清泉,親溪水,觀巴風,聽楚韻,覽大壩,正契合了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鍾神秀在西陵”的讚譽。
西陵峽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峽峽相連,它又分東西兩段,中間為長約31千米的廟南寬穀所分割;西段包括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東段包括燈影峽和黃貓峽。然而,兵書寶劍峽和牛肝馬肺峽已經名不副實,“兵書”“牛肝”“馬肺”都被移走,“寶劍”已淹沒江底。
西陵峽曆史上以峽長山奇、灘險流急、航道曲折、行舟驚險而著稱,昔日峽中礁石林立,水流如沸,泡漩翻滾,洶湧激蕩,驚險萬狀,有著名的泄灘、青灘、崆嶺灘三大險灘,正如白居易所形容:“白狗次黃牛,灘如竹節稠”,不過,現在險灘均已沉於江底,驚險萬狀的“崆嶺灘”“鬼見愁”“鬼門關”已成為曆史陳跡。如今的西陵峽是壯麗的景色依舊,但洶湧的惡浪不再有。江麵風平浪穩,水流平緩,船隻暢行無阻,如履平川,但蕩氣回腸的氣勢和綺麗的景觀仍然讓人屏息仰止。兩岸橘林遍坡,黃綠相映,碩果累累,峽風陣陣,醉人心扉,美妙的景觀與悠久的人文曆史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西陵峽無峰不雄,無溪不美,無洞不奇,無壑不幽,無瀑不秀,無一處不可以成詩,無一處不可以入畫,遍布著許多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最著名的是神奇莫測的石灰岩溶洞,僅從南沱到南津關間,就有大小溶洞174個,它們鑲珠嵌玉般點綴在兩岸幽深險峻的峭壁上,怪石突兀,姿態萬千,足以讓遊人觀賞不盡。其中較大而又著名的有石龍洞、白馬洞、三遊洞等。此外,西陵峽還有黃陵廟、陸遊泉等古跡,峽北的秭歸則為屈原的故鄉,更有舉世聞名的宏偉工程葛洲壩和雄踞世界水利史之冠的三峽大壩修建於此。
西陵峽風光精彩無限,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這裏吟詩作賦,揮毫潑墨。屈原、昭君、陸羽、白居易、元稹、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寇準、陸遊、馮玉祥等眾多的曆史名人都曾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詩賦。其中,郭沫若《過西陵峽》一詩描繪了西陵峽壯美的風光,囊括了峽中的著名景觀:“秭歸勝跡溯源長,峽到西陵氣混茫。屈子衣冠猶有塚,明妃脂粉尚流香。兵書寶劍存形似,馬肺牛肝說寇狂。三鬥坪前今日過,他年水壩起高牆。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峽進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已歸東土清涼界,應懲西天火焰遊。五十年來天地改,渾如一夢下荊州。”
(二)自然景觀
1.燈影峽
燈影峽,又名明月峽,位於蓮陀鎮至南津關之間,上起南沱,下至石牌,長8千米,峽穀呈南北向彎月形,峽內陡崖峭壁為石灰岩結構,奇峰異石遍布林立。三峽大壩建成後,許多雄奇秀美的三峽景色大為改觀,唯有燈影峽融彙三峽之雄偉、奇幻、險峭、秀逸,保持了真正原汁原味的峽穀風光。燈影峽風情如畫,傳統的吊腳樓點綴在山水間,久違的古帆船、烏篷船靜泊門前,溪邊少女揮槌洗衣,江上漁夫悠然撒網,形成了天柱峰、明月灣、蛤蟆泉、仙人橋、雪溪洞、燈影洞等眾多峽江風情濃鬱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