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屈原祠由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正殿、享堂、屈原墓組成,建築群落規模宏大,古樸清幽,壯觀肅穆,是屈原沱清烈公祠的15倍。新屈原祠最前麵的牌樓及兩側配房的風火山牆,形成一個巨大的“山”字,構成高大雄偉的山門。牌樓為三層兩重簷歇山屋頂,正立麵貼六柱牌樓門式,兩側輔以圓形的風火山牆,以紅柱白牆灰頂為主顏色。屈原祠正中為天明堂,中嵌郭沫若題“屈原祠”三字,襄陽王樹人所書“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額枋。大門入口門楣的匾額上,“光爭日月”四個紅底黃字分外奪目。大門的雕花石質門框、門坎以及大門兩側直徑1米的菊花紋圓形石鼓,原是從屈原沱清烈公祠拆遷安裝到歸州屈原祠,後又搬遷至此,是具有數百年曆史的文物。祠內塑有屈原銅像,通高6.42米,像高3.92米,頭微低,眉宇緊鎖,體稍前傾,邁動右腳,提起左腳,兩袖生風,仰觀緬懷,令人感到一種來自聖哲靈感美的心靈振撼,遠古的風,輕輕地掀動著青銅屈原的衣角,天空悠遠的白雲,努力拭去屈原歲月的蒼涼,卻抹不去屈原滿目的惆悵。銅像兩側,建有東西碑廊,鐫刻著屈原《離騷》等許多著名詩集和一些曆代詩人墨客讚譽屈原的詩句,遊人徜徉於此,頓生萬千情愫。
2.黃陵廟
黃陵廟坐落在西陵峽中段長江南岸黃牛岩下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鎮,矗立於波瀾壯闊的長江江邊,是長江三峽中保存較好的唯一一座以紀念大禹開江治水的禹王殿為主體建築的古代建築群。黃陵廟古稱黃牛廟、黃牛祠,又稱黃牛靈應廟,其年代久遠,始建於戰國時期,意在紀念黃牛助禹王開峽之功績。三國時,諸葛亮率師入蜀,路經此地,因感禹王治水的功績而重修黃牛祠,並立碑題刻《黃牛廟記》。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認為神牛開峽之事純屬無稽之說,隻信禹王開山之功,故更名為黃陵廟,沿用至今。為此,他還特地寫了《黃牛峽祠》:“江水東流不暫停,黃牛千古長如故”,“黃牛不下江頭飲,行人惟向江中望”。現存的建築,是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仿宋式建築重修的。近年來,已幾經修繕並續建若幹輔助設施。黃陵廟前臨洶湧大江,後倚高岩如屏,四周橘林掩映,氣勢宏偉,風光綺麗。2006年,黃陵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陵廟院外,山景優美,橘林環繞,群峰蒼翠;院內,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山門、戲樓、禹王殿、武侯祠等依次建造在逐級升高的台地之上。黃陵廟現存山門為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冬季重新修建的,為穿架式磚木結構建築,山門外尚有石階三十三步又十八級,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層地獄。禹王殿殿前石碑上刻有諸葛亮《黃牛廟記》,西側3米多高的石碑上有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刻的《鑿石平江記》,記錄了當時治江工程的情況。
禹王殿為重簷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建築,八架櫞屋。麵闊進深均為五開間,麵闊18.44米,進深16.02米,通高17.74米,重簷九脊,青瓦丹牆,色調和諧,古樸莊重。殿額上懸有兩塊木匾,其中的棕底綠色匾上的“砥定江瀾”,一說是慈禧太後所題,一說為愛新覺羅·齊格所題;下麵題為“玄功萬古”的盤龍金底黑字匾,是署名“惠王”的題書,字體剛勁渾厚,巨匾邊框浮雕遊龍,飛金走彩,頗為富麗。殿內立有36根兩人合抱的巨柱,蔚為壯觀,柱上浮雕九條蟠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殿的左側立有“水文柱”,柱上掛一木牌,上書:“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這是極為珍貴的水文原始資料,記錄了三峽有史以來最高的一次水位。廟內還存有許多記載洪水水位的碑刻,具有很高的水文資料價值。
3.三遊洞
三遊洞位於宜昌市區西北10千米西陵山北峰的峭壁間,背靠西陵峽峽口,麵臨下牢溪高嵐森穀,三麵環水,一麵連山,洞景奇絕,山水秀麗,山水洞泉渾然一體,亭台樓閣交相輝映。三遊洞因景色綺麗,曾被古人喻為“仙境”“幻境”“桃源洞”,宋代歐陽修被三遊洞的奇妙意境所陶醉,讚譽“仙境難尋複易迷,山回路轉幾人知?惟應洞口春花落,流出崖前百丈溪”。曆代途經夷陵的人,大都到此一遊,並以楷、隸、行、草各種字體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鐫刻於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各種壁刻和碑文四十餘件。風景區內主要有張飛擂鼓台、至喜亭、楚塞樓、世界華人印章石園、抗戰紀念遺址、劉封城遺址、津亭、山穀亭、長廊、觀峽洞、棧道等遺址和景點,或依山而建,或臨江而築,高低錯落,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