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長江三峽臨近景觀(1)(1 / 3)

長江三峽的文化是開放的,上接巴蜀,中塑荊楚,下通吳越,共同塑造了長江文明;長江三峽的景致也不是孤立的,無論是溯江而上還是順流而下,無論是兩峽之間還是臨峽沿線,既有原始而美麗的自然風光,又有曆史文化風韻和人文遺跡,可謂是數不盡的景觀,道不完的風情。在旅遊學意義上,它們是長江三峽景區和三峽工程庫區的一部分。

(一)豐都鬼城

豐都鬼城位於重慶忠縣和涪陵之間的長江北岸邊,距重慶市區172千米,下遊距宜昌476公裏,是順遊長江三峽的第一個旅遊景區。狹義的鬼城指豐都名山,廣義的指豐都縣,傳說這裏是人死後靈魂歸宿的地方,也就是《西遊記》《說嶽全傳》《封神演義》《聊齋誌異》等書中所說的陰曹地府、鬼國幽都。眾多名著極盡生花之筆,盡情渲染,使鬼城越發神奇怪誕,唐代詩人李白寫就“下笑世上士,沉魂北豐都”的詩句,更使鬼城之名遠揚。豐都鬼城是集儒、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在龐大的陰曹地府裏仙道釋儒、諸神眾鬼盤踞各廟,等級森嚴,各司其職,並以苛刑峻法統治著傳說中的幽靈世界,堪稱“中國神曲之鄉”。

關於豐都鬼城的來曆,曆史上眾說紛紜。一說漢代方士陰長生、王方平在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飛升,後人把“陰”“王”二姓結合起來,附會成了“陰王”——陰間之王,陰王居所即為“鬼都”。後以訛傳訛,豐都名山便成為傳說中人死後的歸宿之地,逐漸演變成令人談之色變的“鬼城”。一說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五鬥米教,吸收了不少巫術,逐步演變成為後來的“鬼教”。後來,其孫子張魯在豐都設立道教“平都治”,道教又杜撰出一個“羅豐山”,說它是專管地獄之神北陰大帝治理的鬼都,就這樣把豐都變成了鬼城。另一說源自佛教“閻羅王”,“閻羅王”是梵文的音譯,原為古印度神話裏管理陰間之王,佛教沿用此說法,稱為管理地獄的魔王。據《一切經音義》稱,“閻羅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傳說中的“閻羅王”住在豐都,“鬼城”由此得名。

後來,豐都鬼城經過曆代統治階級的不斷刻意渲染和曆代文人、官吏通過小說、詩詞、遊記和碑文的描述,更加神秘怪誕。而豐都鬼城也仿陽間司法體係,逐漸營造了一個等級森嚴,融訴訟、逮捕、羈押、庭審、判決、監獄、酷刑和教化功能為一爐的“陰曹地府”以懲治生前作奸犯科者。它從虛幻到實物,經曆了兩千多年的曆史,將建築、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將佛教、道教、儒家學說以及中國鬼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將民間神話傳說想象與現實結合起來,將巴渝文化、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如今天下聞名的“豐都鬼城”和“鬼城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國人的神和鬼、天堂和地獄的觀念。古往今來,有段文昌、李白、白居易、呂純陽、李商隱、杜光庭、三蘇父子、範成大、陸遊、王士禎等名士,都曾慕名而來,登臨此山,觀光覽勝,鬼城盛名相沿,譽載環宇。

豐都鬼城古色古香,顯得神秘、奇妙、莊嚴、肅穆。景區江山一脈,怪石林立,千狀萬態;林木蒼翠,古樹參天,綠藤綹綹;流水潺潺,曲徑通幽;磬鼓晨鍾,木魚玉罄,古音悠悠;朝霞夕照,峽霧香煙,風光醉人;名人騷客留墨遺雅,碑刻詩聯韻味雋永;而錯落有致的樓台亭榭,巧奪天工的廟宇殿堂,驚心動魄的神王鬼卒,更顯鬼城的陰森恐怖。奈何橋、鬼門關、陰陽界、黃泉路、十八層地獄、星辰墩、寥陽殿、玉皇殿、天子殿、無常殿、上關殿、九蟒殿、報恩殿、考罪石、孽鏡台、二仙樓、望鄉台等著名景觀,化頑懾奸,懲惡揚善,敘說神奇。

奈何橋係三孔石拱橋,原名“通仙橋”,後來為順應陰曹地府之說,方稱為奈何橋,橋下石池稱血河池。據考奈何橋為明代建築,距今已500多年。橋兩旁各設鑲花欄杆,橋麵青石鋪蓋,為廖陽殿門前的一座裝飾橋。橋下血河池常盛一潭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