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長江三峽臨近景觀(2)(1 / 3)

張飛廟蜚聲海內外,不僅因為其建築奇特,更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張飛廟內收藏有自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書畫及其他文物千餘件,令其“張祠金石,甲於蜀東”。廟內現存石碑和摩崖石刻計有360餘幅,木刻書畫200餘幅,書畫作品自漢唐至明清各代,其中木刻顏真卿書《爭座位帖》,氣韻生動,行草兼備;石刻蘇軾作前、後《赤壁賦》大字長卷,遒勁有力;石刻嶽飛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是目前國內僅存的五套嶽飛真品題刻之一,讚曰“三絕”(文章絕世、書法絕世、鐫刻絕世);黃庭堅書《唐韓伯庸幽蘭賦》,筆走龍蛇,氣勢雄勁;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所書《客座私祝碑》,現為國之孤品;鄭板橋書寫的詩文和竹石、蘭石繪畫,件件珍貴……名家薈萃,流派紛呈,各領風騷,實為罕見。此外,尚有劉墉、張船山、竹禪、趙熙、郭尚元、張潮庸、劉貞安等人的木刻字畫,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張飛廟也因此素有“文藻勝地”之盛譽。張飛廟蘊藏的豐厚的文化韻味,令人讚歎不已,流連忘返。

(四)大寧河小三峽

大寧河小三峽,又稱巫山小三峽,是長江第一大支流大寧河下遊流經巫山境內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南起巫山縣,北至大昌古鎮,全長約50千米,以山雄、峰秀、水清、景幽、石美為特色,人稱“小三峽”。小三峽與長江大三峽毗鄰,物華天寶,鍾靈毓秀,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被人譽為“中華奇觀”“天下絕景”。景區內峻嶺奇峰多姿多彩,飛瀑清泉清幽秀潔,懸崖古洞神秘莫測,山林竹木茂密繁盛,多種魚類暢遊河底,各色鳥類展翅紛飛,猴群結隊攀樹嬉戲,更有迷存千古的巴人懸棺、船棺、古寨和神秘的古棧道,古風濃鬱、精巧質樸的大昌古鎮等珍貴的曆史遺跡,在這天然氧吧裏作綠色深呼吸,在這原始幻境中覽古今奇觀,在這曆史遺韻中做時空穿越,令人留連忘返,回味無窮。

小三峽薈萃自然之美,蜚聲中外,聞名遐邇,成為長江三峽黃金旅遊水道線上絕妙的旅遊勝地,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寧河不是峽;五嶽歸來不看山,寧河歸來不看峽”之頌。相比大三峽,小三峽的風光更為奇特綺麗,“不是三峽,勝似三峽”,因而有“三峽山水甲天下,寧河山水甲三峽”之說。1991年,大寧河小三峽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2007年,小三峽—小小三峽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龍門峽從龍門峽口至銀窩灘,主峽區3千米。峽口龍門猶如瞿塘峽的“夔門”,雄壯巍峨,“不是夔門,勝似夔門”,故有“小夔門”之稱。峽穀兩岸峰巒聳立,絕壁摩天,天開一線,形若一門,險峻崢嶸,素有“雄哉,龍門峽”之譽。峽穀內河灘險絕,清流湍急,河底色彩斑斕的卵石曆曆可數;懸崖上翠竹垂蘿,搖曳多姿,滿山蒼翠,茂密繁盛,遮天蔽日;山中四時變幻莫測,雲霧繚繞,幽麗可人,如臨仙境。峽中有傳為中國最長的古棧道遺跡的起點處及龍門橋、龍門泉、青獅衛門、九龍柱、靈芝峰等勝景。出峽口便是灘險流急的銀窩灘,舊時行船異常艱險,多有於此顛覆,故有此稱,取其水底之財寶之意。船行其間,有“巴水急如箭,巴船去如飛”之感,人在船中,驚而不險,別有奇趣。

巴霧峽,因峽中支流巴霧河而得名,又名鐵棺峽,因其東岸離水麵四五米高的絕壁石縫中還有一具黑色的懸棺,俗稱“鐵棺材”,故名。巴霧峽從烏龜灘至雙龍,長10千米,山高穀深,碧流靜淌,雲霧迷蒙;鍾乳密布,千奇萬狀,怪石嶙峋,形成一組組天然雕塑,似人、似物、似獸,妙趣橫生。舟遊峽中,峰回路轉,石出疑無路,轉彎別有天,向有“奇哉,巴霧峽”之讚。峽中有龍進山、虎出山、馬歸山、猴子撈月、回龍洞、仙女拋繡球、仙桃峰、觀音坐蓮台、八戒拜觀音等景觀。巴霧峽懸棺眾多,據考證懸棺之葬始於西周,止於明代,有些懸棺已相距2000餘年,卻依然完好無損,實乃中外罕見。

滴翠峽從雙龍至塗家壩,長20千米,是小三峽最長、最幽深、最秀麗的一段峽穀,既有氣勢磅礴的大觀,又有玲瓏剔透的小景。峽中無峰不峭壁,有水盡飛泉,群峰競秀,雜花生樹,林木蔥蔥,翠竹綠綠,清新之感,難以言喻;瀑布淩空,飛珠濺玉,恰如千條銀帶從雲空飄灑下來;一江碧流,濤聲醉人,鴛鴦戲水,魚翔淺底;群鳥亂飛,群猴攀援,猿聲陣陣,空穀傳音,饒有野趣,構成了一條美妙動人的自然山水畫廊,因而有“幽哉,滴翠峽”之讚和“無限秀美處,最是滴翠峽”之譽。峽中鍾乳石遍布,石石滴水,處處蒼翠,可以欣賞到水簾洞、摩岩佛像、天泉飛雨、羅家寨、綿羊灘、登天峰、赤壁摩天、雙鷹戲屏、紅屏翠蓮、飛雲洞等絢麗多彩的景色。其中,水簾洞瀑布像白綾縹緲,紅屏翠蓮像蓮花似的乳石倒掛在紅色懸崖上,天泉飛雨從高山岩洞流出,“飛流直下三千尺”,化為一片水花,滿峽飛舞,天然美景活像神仙境界。而赤壁摩天是一片高達數百米的峭壁,如刀削一般,直插雲天,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赤壁之謂,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