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白雲之鄉(1)(2 / 3)

新西蘭實行日光節約時間製,夏季的幾個月份中,日照時間可持續到晚上9點。與其他國家相比,新西蘭由於幾乎沒被汙染,所以日照也非常充足。

由於處於南半球,所以新西蘭的季節與北半球相反。春季是從9月份至11月份,此時的氣溫變化比較大,從寒冷到霜凍,再從溫暖到炎熱。春季來臨時,萬物複蘇,鮮花盛開,島上各地生機勃勃,新出生的小羊在薄暮的田野中自由自在地漫遊,田園風光在這裏盡情呈現。

夏季從12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以晴朗的高溫天氣為主。白天日照時間長,夜晚氣溫暖和。夏季是到叢林中徒步和從事其他戶外活動的大好時機。新西蘭有很多亮麗的海灘,適合遊泳、日光浴、衝浪、劃船等各項水上運動。

3月份至5月份是新西蘭的秋季。雖然氣溫要比夏季低一些,但天氣依然多晴朗。有些地方直到4月份還能遊泳。多彩的樹葉裝扮出了秋季的美景,中奧塔哥和霍克斯灣地區都以宜人的秋景而聞名。

冬季為6月份至8月份,新西蘭大部分降雪在山區。雖然南島東部和南部冬季有時降雪,但北島沿海地區和南島西部很少下雪。南島和北島的山脈覆蓋著的冰雪,不僅讓其成為了美麗的景觀,而且也為滑雪愛好者提供了好的滑雪場所。南島的冬季氣溫更低一些,有些地方的降雨量極少,是觀賞冰河、山脈和其他景點的最佳時機。

新西蘭的森林覆蓋率比較高,通常夜晚比較涼,天空晴朗少風。

這裏的天氣變化很快,也很明顯。它會讓人體會到“一天過了四季”的感覺。即便早上天氣看起來很好,但也不要被假象蒙蔽,為以防萬一,最好隨身帶一件外套。相反,早晨很冷的天,到了下午又可能熱得不得了。

這裏夏季平均氣溫在25攝氏度,冬季10攝氏度。平均降雨量很大-在640-1500毫米之間。每個月份的降雨量比較均衡。充沛的雨量不僅給新西蘭農業和畜牧業提供了好的條件,而且造就了非常壯觀的森林。

新西蘭素以“綠色”著稱,新西蘭人也喜歡用“幹淨翠綠”來形容自己的國家。站在廣闊的地平線上放眼望去,雙目所及之處皆為綠色,猶如一幅連綿不絕的綠色地毯。綠是造物者特別恩賜給新西蘭這塊土地的另一種顏色,深綠、淺綠、濃綠、嫩綠的樹木草地,白色的綿羊點綴其中,猶如一幅幅不加修飾的自然風景畫,讓人目眩神迷。可以說新西蘭就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

2.綿羊,經濟起飛的翅膀

英國殖民地初期,新西蘭養羊業開始起步。航海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發現了此地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可能性。於是,他在1773年第二次從英國航海到新西蘭時,把兩隻美利奴羊帶到了馬堡鬆德斯,很可惜這兩隻羊在上岸幾天後就死了。

1814年,牧場主馬斯頓將羊帶到北奧克蘭島灣。這幾隻羊是否得以存活,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但是同期有關於新西蘭羊毛在悉尼出售的報道。

新西蘭羊毛業的發展,第一個有功之人為詹姆斯·貝爾·萊特,他在1834年把美利奴羊帶到了靠近惠靈頓的馬納島。隨後,進口到新西蘭的羊隻迅速增加。19世紀40年代中葉,羊群在韋拉拉帕、馬爾巴厄、坎特伯雷和澳塔戈地區迅速發展起來。

19世紀末以前,美利奴一直為新西蘭的優勢羊種,但1882年引進了冷凍船之後,美利奴羊的數量開始下降。因為該羊種不僅生長較慢,而且也不適應北島地帶潮濕的氣候。人們發現毛、肉兼用型英國種羊林肯和萊斯特適應在這些地區生長。這些羊非常喜歡在燒焦的森林廢墟上覓食,有效地阻止了森林再生長。

19世紀50年代,新西蘭的養羊業開始迅速發展,這主要歸功於幾個因素:第一,南北兩島沿岸有大麵積的天然草地;第二,隨著新西蘭金礦的發現,大量國外移民的湧入,對羊肉的需求不斷增加。到了20世紀30年代,新西蘭飼養的綿羊數量上升至3000萬頭,成為世界主要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形成了以生產半細毛羊和毛肉兼用羊的牧場經營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西蘭在世界上首先應用並推廣飛機施播草籽和表土施肥,使天然草場大多轉為高產的改良草場,普遍采用圍籬飼養方式,因地製宜地進行綿羊選育種,采用先進的養羊技術與管理製度,到1971年綿羊飼養量達到6000萬頭。英國加入“歐共體”後,新西蘭失去了傳統的主要出口市場,養羊業的發展趨勢受到抑製。此後,新西蘭政府繼續實行高福利政策,對工農產品出口進行補貼,加上天然纖維服飾的流行帶動世界市場羊毛消費的增加,新西蘭的養羊業得到恢複性發展。20世紀80年代前期是新西蘭養羊業最輝煌時期,綿羊頭數突破7000萬頭,創曆史最高紀錄。如今在新西蘭有大約5600萬隻綿羊生活在約24400個牧場中。每年降生的2600萬隻羊羔中的90%都用來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