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社會網絡理論的應用成果綜述
信息科技
作者:金瑋 杜詩卿
摘要 近年來,中國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研究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應用層麵來看,主要為社會網絡模型和統計的技術被應用到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一些其他領域。在實際利用中,社會網絡理論被主要應用於政務及社會資源配置、企業發展戰略、知識管理和用戶服務等方麵。本文基於上述四個方麵,綜合闡述了近年來社會網絡理論的應用成果。
關鍵詞 社會網絡理論; 應用成果;知識管理; 用戶服務
中圖分類號 TP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2-0226-04
0 引言
近年來,中國社會網絡領域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研究的方法來看,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兩方麵。在定量研究中,主要的測量工具是提名法和定位法。從研究的領域來看,包括社會地位獲得、社會支持、階級階層與職業流動等。從研究特征來看,主要有: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的理論模型和統計技術被應用到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
根據學者關於近十年我國社會網絡研究熱點的分析,我國對社會網絡的研究主要偏向於應用層麵,其中重點包括了知識管理、竟爭情報等複雜的網絡方麵。隨著研究的逐層深入,社會網絡方法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增多,程度加深。縱覽過去關於社會網絡的研究,近年來社會網絡理論的應用成果主要包括如下方麵:政務及社會資源配置、競爭情報、知識管理和用戶服務方麵,以上述領域為代表的社會網絡研究,逐漸體現其重要的應用價值。
1 政務及社會資源配置領域的應用
社會網絡在政務及社會資源配置方麵,在2000年前後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對就業問題的研究成為了當時社會網絡的研究熱點。例如1997年邊燕傑的作品《找回強關係》開創了運用社會網絡視角研究中國地位的先河;邊燕傑、張文宏於1999年對城市勞動力的研究,證明了強關係假設和體製洞假設;王漢生、陳智霞在1998年對於下崗職工利用社會資源實驗再就業的研究,證明了關係網絡是下崗職工再就業的一條主要途徑[8]。與之相對應的社會資本的研究,也產生了多樣的研究成果。
而近年來政務及社會資源配置領域的研究,仍然包括職業配置和市場資源配置,除此之外,則主要集中在微博社會網絡的結構分析上。
1.1 職業配置和工作搜尋行為的研究
在勞動力市場逐步趨向規範的前提下,在2006年張文宏進行的社會網絡資源對於職業配置的研究表明了如下幾個結論:人力資本和政治資本較貧乏、經濟地位較高的人更可能頻繁使用社會網絡資源以實現職業流動;運用社會網絡資源的職業流動者比不用者的求職效率低, 但前者的目標收入卻高於後者;運用社會網絡資源的職業流向是從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流向個體、集體、外資合營、外國獨資、新經濟部門或無主管上級的市場化的經濟實體;社會網絡資源的運用, 對勞職配置的吻合程度沒有顯著的影響。
在經典工作搜尋的理論的基礎上,董占奎、黃登仕選取了西南交通大學2009、2010級碩士研究生作為實驗被試,采用實驗的方法證明,工作搜尋過程獲得相關信息的一種渠道,會對個體行為產生顯著的影響.在有社會網絡資源可用的情景下,搜尋者個體的期望工資水平會有顯著的提高,同時個體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停留時間會顯著的縮短,該結論支持了社會網絡對於個體擇業過程以及勞動力市場效率的正向影響作用。
1.2 社會網絡對市場資源配置
曆史表明,市場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子係統,背景的複雜性,與社會其他構成部分的互動和關聯,都遠遠超出了供求和價格關係的範疇。社會網絡對市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此影響,雷玉瓊於2008年作出過具體論述,將社會網絡對市場配置的影響應總結為三方麵:一是社會關係網絡與市場交易網絡的重合,市場交換依賴社會網絡進行,二是市場中的社會網絡影響價格的形成,三是在提高經濟效率的同時可能出現了公平問題。
1.3 微博社會網絡的結構分析
微博作為基於Web2.0技術的即時信息發布平台,以其實時性和強交互性,成為了開展政務工作的新平台,政務微博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方式,自2011年開始到2012年,新浪微博認證的政務微博總數突破6萬,發博總數為31,894,816條,平均每個政務微博發博數約為531條。
政務微博作為一個特殊的發展版塊,引發了一些其社會網絡結構特征的探討。杜楊沁、霍有光、鎖誌海於2012年通過引入社會網結構洞理論對政務微博社會網絡結構進行分析,以“上海發布”等2012 年新浪政務微博影響力排行榜前十位為實證研究對象,對十大政務微博的結構洞進行挖掘,分析其微博社會網絡的結構洞特點和各微博輿情信息的傳播走向特點。研究表明,十大政務微博已經形成多結構洞、涉及麵廣泛的、穩定的社會網絡體係結構,但需在橫向、縱向兩方麵進一步優化,政務微博在未來發展中應考慮有效規模和限製度兩項指標。
與實證相配套地,上述三位學者還於同年通過構建複雜網絡模塊化模型,引入中心性度量和集聚係數兩類係統化的社會網絡輿情指標體係,提出了一種微博社會網絡微觀結構的分析方法,並以“上海發布”政務微博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該分析方法能較好地描繪出微博社會網絡結構的個體特性,具有較好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同時,特征向量指數、頁麵排序指數、權威性指數等綜合輿情指標的引入豐富了網絡中個體的評價依據。
2 企業發展戰略的應用
社會網絡分析在競爭情報方麵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企業如何利用社會網絡帶來的資源,為自己的發展提供足夠的保障,二是基於複雜社會網絡的實驗型研究,其中對於競爭情報的研究主要在前一方麵。
2.1企業對社會網絡的綜合利用研究
對於企業如何利用社會網絡方麵,何建華(2012)提出,社會網絡因為中小企業內部資源的有限性,而成為獲取相關資源的重要途徑;彭華濤、王敏(2010)從創業企業試錯機理的角度,從試錯的定義與內涵出發, 界定了創業企業社會網絡形成的試錯本質, 分別從政府、金融機構、供應商、中間商、研發部門以及消費者等利益相關體角度, 探討了創業企業社會網絡形成的試錯機理。根據社會網絡研究的結構洞理論,黃波和趙紹成(2013)認為得出發展科研中介的一些啟示,包括遵循效率及有效原則、發揮信息優勢和控製優勢、提高科研中介的結構自主性,並且避免信息壁壘給創新帶來的負麵影響。
對於企業網絡理論發展的脈絡與研究內容,許小虎和項保華(2006)對此作出綜述,根據其綜述可以總結,企業網絡理論的出現最初隻是對傳統的企業理論提出質疑,隨著戰略學者、社會學者的加入,開始在融合多學科的基礎上以經濟學、戰略理論、社會學為主要維度融合發展。這包括企業網絡對傳統企業理論的挑戰、企業網絡與戰略理論的整合、社會維度加入企業研究等方麵。
2.2基於社會網絡的實驗型研究
近年來,有關於複雜社會網絡和創新擴散主要集中在複雜社會網絡和局部網絡效應的相關研究。在此領域,Corrocher和Zirulia用實證分析的方法證實,正式局部網絡效應影響了消費者對移動通信運營商的采納決策行為;Banerji和Dutta構造了兩廠商的波特蘭德(Bertrand)競爭雙寡頭模型進行分析,研究表明由於局部網絡效應的存在,由不同用戶群體構成的社會網絡結果將導致市場細分,但每個廠商仍會獲得正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