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等待荒塚開花,等待你(2)(2 / 3)

生態旅遊區的草色稀疏。微風拂過,草叢裏的沙塵飛揚著。這時,身著古代盔甲的蒙古戰士馳來,馬蹄聲和飄揚的察罕蘇力德——和平之旗,使我恍若置身於遙遠的蒙古帝國。

祭祀蘇力德的儀式就要開始了。蔚藍的天空下,古代戰車載著察罕蘇力德迎風而來。旗杆的頂端是一個似山字形狀的銀色金屬標,標尖下麵是一盤瀑布般的銀白色馬鬃長穗。史書上也叫蘇力德長槍,相傳蘇力德起源於一種古代兵器,又意為徽或旗。“蘇力德”有兩種,一種是察罕蘇力德,即白徽;另一種是哈日蘇力德,即黑纛,纛就是旗的意思。“蘇力德”據說最初隻是蒙古鐵木真乞顏部的旗幟,1206年,曆經艱險的鐵木真終於統一了蒙古、突厥和通古斯各部,使蒙古廣袤的草原上從此結束了無休止的戰爭局麵,恢複了和平。鐵木真在鄂嫩河畔號稱成吉思汗,他豎起蘇力德大旗,確定“察罕蘇力德”為國徽,“哈日蘇力德”為軍旗。從此,察罕蘇力德就成了蒙古——突厥人的精神之旗,勇敢、智慧和渴望和平的和平之旗。

按蒙古的薩滿傳統,祭祀察罕蘇力德需要進行血祭,需要宰殺九九八十一隻膘肥的綿羊為祭品,而且必須是能傳遞神靈的神羊,它會把人們的心願傳達給長生天。身穿蒙古袍的祭祀者將莊嚴地走過九九八十一個台階;奉獻全羊、酥油燈、美酒、哈達、磚茶……九個九九八十一種祭品;九九八十一個人端著奶桶,把鮮奶蘸在用羊毛綁好的木根上,撒向蒼天大地。牧民們還要向自己的牛、羊、駱駝、駿馬身上澆灑鮮奶,把蘇力德的恩賜帶給世間萬物。這些是蒙古人最聖潔的飲食,最吉祥的物品和最吉祥的數字。

曆經了八百多年的滄桑歲月的察罕蘇力德,被蒙古人永遠祭拜著。蘇力德成了烏審草原和蒙古族人民紀念蓋世英雄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和祈禱幸福、向往和平的象征。

此刻,裝扮成成吉思汗時代的威武的勇士們護衛著察罕蘇力德,騎著矯健的駿馬馳來,成千上萬的牧民在等候蘇力德。察罕蘇力德銀色的馬鬃長穗在蔚藍的天空火紅的晚霞中輕輕飄動;天色漸暗,傳來蒙古歌手熱烈而憂鬱的長歌:

察罕蘇力德是永遠的蘇力德,

是蒙古人心中的和平希望之旗……

蒙古人民的祭祀文化,對我而言,是熟悉和親切的。因為在吐蕃特高山草原上,廣大的牧人,每一年也以相同的情感,在朝聖的路上。尤其是藏曆一月初八,老牧人尼瑪一家年年如此,按照藏族人的習俗感恩和祈福:他們從畜群裏選出毛色全黑,後蹄生著白毛或麵部純白,額頭上長著形狀像太陽般的一撮黑毛的祥瑞犛牛;又選出肩部長有一撮黑毛,相傳能帶來上萬隻羊兒的綿羊和腰部長有一撮黑毛,能帶來上千頭綿羊以及臀部長有一撮黑毛,能帶來上百頭綿羊的若幹擁有福緣的吉利的羊兒,然後用活犛牛身上取來的白色的尾毛,染成紅色,與經幡上取來的五色彩條縫在一起,係在犛牛和羊兒的雙耳;又用從岡底斯山下得來的紅色佛石,在它們的背上畫好獻給佛的馬鞍,在家人的祝福和祈禱中,這些被永遠放生的牛羊,就成為了牧羊人滿懷感激,供奉給佛的第一份新春的禮物,並祈禱佛恩降臨世間萬物。

來到烏審旗的第一天,在蒙古薩滿敖包祭祀儀軌中,我就看到了同樣的恭敬心。那是在居全旗十三呼熱胡之首的高正呼熱胡敖包。相傳高正呼熱胡敖包受拜近八百載,主祭世代相傳,高十三米多,底徑四十米,頂部由石頭堆砌,上麵綻放的紅柳枝仿佛向著蒼天敞開的心扉。白發蒼蒼的瑪拉沁夫先生和蒙古籍台灣省著名詩人席慕蓉、察罕蘇力德生態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吉日嘎拉圖、《中國民族報》內蒙記者站站長阿勒得爾圖等和其他蒙古同胞們一起跪拜在敖包前,開始了虔誠的祈禱。一路上豪情滿懷的瑪拉沁夫老先生神情突然變得神色肅穆。而祭祀天、地、祖先的頌禱聲和嫋嫋香柏,像點燃了一場回歸之火,熊熊燃燒……席慕蓉大姐的眸子裏盈滿了熱淚,她說一年又一年,她每一年都要回到內蒙,為了緬懷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她的話語,讓我再一次想到也許永遠不能回歸故裏的,遠在西藏的尼瑪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