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脈衝輻射力成像技術對肝纖維化程度分級的臨床研究
醫學影像
作者:王耀等
[摘要] 目的 探討聲脈衝輻射力成像技術(ARFI)對肝纖維化程度分級的診斷準確性,明確其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 將2010年6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肝炎患者共200例納入研究,對所有患者行肝穿刺活檢,根據肝活檢結果按Metavir分期方法將肝纖維化分為S0~S4期。對所有患者進行超聲彈性成像檢查,並記錄肝髒聲觸診組織量化值(VTQ);同時行肝功能及血常規檢查,記錄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和血小板數值及APRI值,比較VTQ值和實驗室APRI評分的對肝纖維化程度判斷的準確性。對所有患者行肝髒CT掃描,並比較CT掃描與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診斷肝纖維化方麵的準確性。 結果 根據肝穿刺活檢,200例患者中,40例為S0期,47例為S1期,48例為S2期,35例為S3期,30例為S4期。VTQ速度越高,肝纖維化程度越重(P
[關鍵詞] 聲脈衝輻射力成像;肝纖維化程度分級;VTQ值;APRI評分
[中圖分類號] R57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0-0072-03
肝纖維化是因肝內結締組織增生所致,是由慢性肝髒疾病發展而來,會出現肝髒功能及結構的異常。肝纖維化繼續發展會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對其正確診斷,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惡化,減少死亡的發生。對肝纖維化的診斷最為可靠的是肝病理活檢,但此方法為有創診斷,常會出現一係列並發症,因而限製了其使用。無創性的聲脈衝輻射力成像技術則避免了此弊端,且諸多臨床研究也證實了其準確性,較一般超聲檢查結果更為可靠。本課題將200例慢性肝炎患者納入研究,行聲脈衝輻射力成像檢查,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6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肝炎患者200例納入研究,其中男123例 ,女77例 ,年齡32~68歲 , 平均 (42.97±9.28)歲。所有患者行肝穿刺活檢,根據肝活檢結果按Metavir分期方法將肝纖維化分為S0~S4期:S0期為無肝纖維化;S1期為肝門束擴大,但未形成間隔;S2期為肝門束擴大,伴有小的間隔形成;S3期為間隔很多,無肝硬化;S4期為肝硬化。根據肝穿刺活檢,200例患者中,40例為S0期,47例為S1期,48例為S2期,35例為S3期,30例為S4期。
1.2 方法
1.2.1 超聲彈性成像檢查 超聲診斷儀使用西門子ACUSON S2000超聲成像係統,配有聲脈衝輻射力成像技術軟件(ARFI),先常規肝髒掃查,再予彈性成像檢查。測量肝髒硬度的注意要點:檢查時使用4C1凸陣探頭,頻率4.0MHz,檢查者平臥位,常規掃查肝髒,選擇右側腋前線可清晰顯示肝右前葉的第7、8和9肋間。進行ARFI成像檢測時囑受檢者暫停呼吸,檢測時選擇感興趣區距探頭表麵4~5cm,避開肝內可見的管道結構。每次檢測在發射一個低頻的縱向波後,可獲得一個橫向低頻剪切波,反映該區域受力後縱向壓縮而橫向膨脹位移的低頻剪切波傳導速度,即VTQ值,也就是將ARFI成像技術的量化值 ,單位以m/s,分別在肝髒右葉S5段、S6段、S7段、S8段測量,每一肝段同一部位測量3次,記錄並選取平均值。
1.2.2 實驗室檢查 對所有患者行血常規及肝功能檢查,記錄APRI值,由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與血小板相比而得出。
1.2.3 肝穿刺活檢 通過活檢做病理診斷,做出肝纖維化程度的準確診斷。
1.2.4 CT檢查 對所有入組患者空腹行肝髒CT掃描,選用荷蘭飛利浦公司Secura 64排螺旋CT機,掃描參數為130 kV,130 mA,窗寬、窗位為240、50 Hz,層厚層間距為10 mm,均行平掃及增強掃描。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 SPSS1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各期肝纖維化患者VTQ速度均值及APRI均值比較
根據肝穿刺活檢,200例患者中,40例為S0期,47例為S1期,48例為S2期,35例為S3期,30例為S4期。
2.2 VTQ速度測值與APRI評分診斷肝纖維化程度的準確性
2.3 肝髒穿刺病理分級與相應VTQ速度值對照
3 討論
肝纖維化由肝內結締組織增生所致,是各種慢性肝病長期演變所致,嚴重者會出現肝硬化、肝癌,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2]。因此,對其纖維化程度準確分期,以協助臨床治療,是保證患者生命的關鍵。對於肝纖維化診斷常用的有實驗室檢查方法、肝穿刺活檢及影像學檢查[3,4]。肝穿刺活檢準確性最高,但此方法為有創檢查,存在一定風險,對患者造成一定傷害,不易被患者接受[5,6]。實驗室檢查準確性較差,隻能作粗略診斷[7,8]。近年臨床報道[9,10],通過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診斷肝纖維化程度上的應用,其準確率得到廣泛認可,且為無創操作,可以反複進行,依從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