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便秘的觀察護理
臨床護理
作者:高旭珍等
[摘要] 目的 探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便秘的護理方法。 方法 總結分析3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便秘的護理過程,觀察護理效果及護理體會。 結果 患者便秘減少,恐懼感減輕,止血效果理想,避免再次出血的發生。 結論 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預防及減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便秘的發生,減少並發症,降低再出血率及病死率,從而提高臨床治愈率。
[關鍵詞] 上消化道出血;護理措施;便秘
[中圖分類號] R57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0-0101-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腸吻合術後的空腸病變出血,是內科常見急症[1]。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較多,如潰瘍病等。其中由於肝硬化疾病發展到肝功能進入失代償期後出現肝纖維化,導致食道胃底靜脈曲張,是肝硬化最顯著的並發症之一。因此,在肝纖維化階段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對防治上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作用[2]。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於臥床及禁食水等原因,極易發生便秘,而便秘可提高再出血率,導致並發症及病死率的發生,降低治療有效率。正確全麵的護理可以促進病情的穩定、減少再出血次數。我科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非常重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便秘的預防,通過有效的護理,做到預防和改善並重。同時對20例患者采取了(除了常規治療護理措施外)按摩護理+心理護理,預防便秘,取得良好的經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1年7月~2012年7月共收治乙肝後肝硬化合並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42~70歲,平均58.1歲;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乏力、嘔血、便血等症狀。將36例患者分為正常組16例、實驗組20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及既往史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的診斷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診斷標準,均采用傳染內科常規治療與護理,實驗組於入院當天即開始進行心理護理和按摩護理。
1.2.1心理護理 在排便時因為用力,血壓會比平常高。血管內壓力增高,造成出血部位凝血塊脫落,發生更加凶險的再出血;高齡患者也可造成腦血管、心血管意外導致昏厥或死亡等。所有的患者看到自己大量嘔血、便血時,心理異常恐懼,精神處於極度緊張狀態中,會產生煩躁和不安,正是這樣的情況使患者對排便情況更加關注,緊張的情緒更容易引起便秘。同時由於禁食水和絕對臥床,患者的腸蠕動變慢,便秘發生率更高。所以特別要加強心理護理。要求護士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關心體貼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科學地解釋病情,向患者解釋出血是暫時的,經過治療是可以糾正的,使患者積極配合並給予心理安慰,幫助患者消除各種思想顧慮,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穩定情緒,減少再出血率和並發症。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解釋便秘的危害及與本病的關係,使患者及家屬足夠重視便秘對治療的影響,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1.2.2按摩護理 ①臍周按摩:具體方法為:向患者說明操作的目的及大致的步驟,患者取仰臥位或半臥位,自然放鬆,護理人員用手的大小魚際在患者臍周沿順時針方向按摩,每次10~15 min,每天早晚各1次,也可便前20 min或餐後2 h進行。 ②足底按摩法:每晚按摩足底5~10 min,方法:從足心開始向足底外側至小趾,反複按摩,可預防、治療便秘。 ③耳部按摩:護理人員用拇指與食指掐著左右耳朵,然後輕輕施力,從後往前的以圓弧狀扭動耳朵。同樣的方式用拇指與食指掐著耳朵,向後輕輕拉扯耳朵,令耳朵充分拉伸,注意力度要適當,每次30秒。④ 穴位按摩:內庭穴:位於足背,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按摩方法: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內庭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鍾,共2 min。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按摩方法: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三陰交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 min,共2 min。
1.3 療效判定標準[3]
兩組均連續觀察48 h,顯效:收縮壓≥90 mm Hg,心率≤90次/min,大便次數≤2次/d,同時未再出現嘔血;有效:基本符合顯效標準,但大便次數>2次/d;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