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在現代醫院中應用的效果評價(1 / 2)

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在現代醫院中應用的效果評價

臨床護理

作者:苑敏

[摘要] 目的 評價層級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 方法 將內科護理人員按照學曆、職稱、工作年限三個層次組成護理小組,規定不同工作職責並進行業務培訓。比較分層級管理前、後的服務熱情主動度、護士技術能力、關愛與溝通能力、病情管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 結果 幹預前、幹預後的服務熱情主動度、護士技術能力、關愛與溝通能力、病情管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及總體評價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分別為3.55、4.07、4.76、4.39、3.99、5.02,P均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層級護理方法[2]:將內科護理人員按照學曆、職稱、工作年限三個層次安排每個護理小組的人員,護理小組包括一級助理護士(未取得護士執照的、正在實習的護士)、二級執行護士、三級責任護士。她們的具體職責是一級助理護士負責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及無創技術操作;二級執行護士負責指導一級助理護士的各項護理工作及對患者進行有創技術操作;三級責任護士負責各種有創治療、處置,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等比較重要的工作。每組任命一名護理小組長,組長的工作年限需5年以上。護理小組長的職責是定期參加疑難病例討論,指導、監督該小組的護理成員的護理工作,對危重病患者進行有創治療及高技術性護理,製定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檢查護囑、醫囑的實施情況,每日組織本小組護士進行護理查房,對本小組的護理質量進行全麵的檢查、監督、總結經驗並進行改進等工作。在對患者進行層級護理幹預前進行全麵培訓,培訓內容[3]包括各種操作的方法、專科護理的具體內容、新儀器新技術的使用方法、與患者的溝通技巧、疑難典型病例講解。

1.3 觀察指標

采用呂偉波[4]研製的《基礎護理終末質量指標》及馮誌英[5]研製的《住院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對護理工作進行評價。包括5個大項、20個小項,對每一項進行評分。最後對比總分數。5個大項分別為服務熱情主動度、護士技術能力、關愛與溝通能力、病情管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實施層級護理幹預前後護理質量評分比較。結果顯示,層級護理幹預前後的服務熱情主動度、護士技術能力、關愛與溝通能力、病情管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及總體評價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評價能夠較客觀地反映醫院的醫療質量,因此,我院實施了層級護理,力求提高醫院的護理質量。此次層級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再根據護士工作年限、職稱、學曆等特點,做到了分工明確、積極配合、協同管理,使護理人力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比起以往不分職位、級別、崗位的護理方法,更有效地利用了人力物力。這種方法有效地調動了護士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延伸了護理內涵。層級護理的好處還在於每個班次都有新老搭配, 老同誌帶新同誌, 使低年資護士形成了更加安全、規範、輕鬆的心態[6]。護理組長負責製也有效鍛煉了護士們的管理能力,更有利於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