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護理幹預對眼外傷手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臨床護理
作者:蔡雪萍 何明光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幹預對眼外傷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12年1~4月在我院治療的眼外傷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幹預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幹預組在此基礎上不同階段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幹預。分別於入院時和出院後1個月發放調查問卷,評價患者焦慮評分、抑鬱評分、生活質量總評分等。 結果 入院時兩組抑鬱和焦慮評分結果差異不明顯(P > 0.05)。出院後1個月幹預組的評分較入院時顯著下降(P 0.05)。出院後1個月,兩組各項目評分較入院時均有顯著下降,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0歲且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入院後完善檢查,給予常規術前、術中、術後護理。
1.2.2 幹預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幹預。(1)患者入院後應通過和患者及家屬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了解患者對突發情況的應激反應,對於嚴重的患者,可以不必過早告知實際病情,而以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為主,傾聽患者的憂慮,給予同情、支持和關心。(2)治療階段:①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後,根據具體情況,通過開放的、支持性的、不做任何判斷的談話方式,利用心理防禦機製,緩解患者的壓力,耐心傾聽患者對受傷經過的陳述,讓患者慢慢接受眼損傷的事實,並積極配合治療。②鼓勵患者主動公開交流自己的恐懼、焦慮、抑鬱的感受,鼓勵患者列出創傷引起的壓力對日常機能的影響,並鼓勵其以積極主動的方式去麵對困難。③根據情況,逐漸向患者透漏病情。④指導患者自我監測不良情緒,及時發現,及時用積極主動的心態去控製不良情緒。(3)鞏固階段。①支持性心理幹預:對患者表現出支持、同情,解釋其出現心理問題的客觀原因,指導患者正確應對。②情緒疏導。患者會出現壓抑、不願和家人溝通等情況,注意觀察患者情緒變化,進行及時的疏導,鼓勵其正確表達抑鬱等情緒,減輕心理壓力。③認知心理幹預。通過認知行為技術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是一類心理治療的總稱。對眼外傷患者通過認知重建,幫助患者改變各種不正確的態度,矯正消極的思維方式。④行為矯正幹預,包括情緒鬆弛訓練、分散注意法、示範法、行為塑造法、刺激暴露法等,達到減輕患者焦慮、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⑤家屬的支持。當患者病情發生變化的時候,家庭成員也必須進行改變,鼓勵患者麵對困難,給予支持。
1.3 評價方法
分別於入院後和出院後1個月進行調查。①漢密頓抑鬱量表[2],共24個項目,每項0~4分,反映患者的抑鬱程度。②漢密頓焦慮量表[3],共有14個項目,每項0~4分,反映患者的焦慮程度。③生活質量采用視功能損害眼病患者生活質量量表[4]進行評價,共4個維度,20個項目。4個維度為症狀與視功能、身體機能、社會活動、精神和心理。對參與調查及隨訪的醫務工作者進行培訓。本研究於入院後及出院後1個月共發放120份調查問卷,收回120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120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0.05);出院後1個月幹預組的評分較入院時顯著下降(P 0.05);出院後1個月幹預組的評分較入院時顯著下降(P 0.05)。出院後1個月,兩組各項目評分較入院時均有顯著下降,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眼外傷也隨之上升。眼表麵積隻占全身總體表麵積的1/375(0.27%),但由於視覺的需要,常處於暴露狀態,受傷的機會遠高於其他任何部位,例如眼外傷占所有身體外傷的比例可高達10%,占眼科住院患者的10%或更多。眼外傷是一種嚴重損害視力的常見眼病,眼球一旦遭到損傷會影響到視力甚至會失明,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特別是精神帶來極大影響。眼外傷多為意外損失,直接影響視功能和眼部外形,由於受傷前後患者視力的巨大反差,有的甚至摘除眼球,對患者生理或心理造成不適。患者一時很難接受,受傷時多感恐懼和驚慌,多有焦慮及悲觀心理,故應掌握患者心理學特點,給予心理疏導,囑病人保持情緒穩定,要求做到正確的科學護理,將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貫穿於整個護理過程中以減輕患者的擔憂,做好受傷時的心理護理,及時安撫患者並配合醫生治療以促進早日康複,擺脫心理陰影使其早日重返社會。因此心理護理對於眼外傷早期診斷及治療、減少致盲率、提高治愈率、防止醫療糾紛發生、建立和諧醫患關係和和諧社會等均具有極其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