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劑量肝素聯合冷沉澱治療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55例療效分析
臨床探討
作者:石宏雲等
[摘要] 目的 探討微劑量肝素聯合冷沉澱治療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療效。方法 選擇我院2010~2012年確診為DIC病例共45例,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給予微劑量肝素[24 U/(kg·d)]皮下注射及聯合輸注冷沉澱治療。 結果 45例於用藥後48 h內凝血功能恢複正常,血小板平均於4d內恢複正常,4例死亡,1例因病情重家屬放棄搶救並出院,總有效率88.8%,用藥後與用藥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100×109/L為0分,(50~100)×109/L為1分,3 s但6 s=2分);纖維蛋白原質量濃度(>1 g/L=0分;≤1 g/L=1分)。④統計計分。如計分>5分顯性DIC;每日重複做檢查如≤5分提示非顯性DIC;每1~2日重複做檢查。
1.3 治療方法
全部患兒均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給予肝素24 U/(kg·d)[2],分4~6次皮下注射,同時給予輸注冷沉澱[3],當血小板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同時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
2 結果
45例患者40例治愈,其中2例死於肺出血,1例死於“心功能衰竭”,1例因“大量顱內出血”家屬放棄搶救死亡,1例因病情重家屬放棄搶救並出院,總有效率88.8%。45例患者中43例患者出血均於用藥後24 h內停止,2例因肺出血死於用藥後36 h內,凝血功能最短於用藥後僅12 h恢複正常,最長為48 h;血小板最短1 d恢複正常,最長10 d,平均5.5 d內恢複正常,各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由於新生兒各種凝血因子生理能力低下,如纖維蛋白原和Ⅷ因子不能通過胎盤,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第Ⅱ、Ⅶ、Ⅸ、Ⅹ因子,蛋白C和蛋白S)由於肝髒合成功能不成熟,普遍水平低,尤以凝血酶原為明顯;血液黏稠,纖溶較強;另外免疫能力低下,易患重症感染;且新生兒反應低下,調節功能差,易出現低體溫、呼吸及循環衰竭、缺氧、酸中毒等,單核巨噬細胞係統的清除能力低下,再加上某些產科因素的影響,如羊水栓塞、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新生兒易發生DIC。DIC由組織因子(TF)及來源於受損內皮和/或單核細胞的細胞因子的釋放觸發,可引起凝血級聯的廣泛化伴隨凝血因子的消耗和血栓的形成、出血、溶血、循環障礙與休克等表現[5],臨床處理極為棘手,病死率較高。
肝素能阻止凝血酶原變為凝血酶,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使凝血酶和因子Ⅹ失活,抑製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對因子Ⅸ、Ⅺ、Ⅻ均有抑製作用,使內源性及外源性的凝血過程均被阻斷,此外還能抑製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釋放凝血物質,增強纖溶活性,從而達到抗凝效果。微量肝素治療DIC有效的機製,可能與其具有抗凝、抗炎、抗氧自由基、改變血液流變性和微循環有關[6],微量肝素不但保持了肝素的強大抗凝作用,且微量肝素的抗自由基作用較常規劑量或小劑量肝素更強,亦減少了小、中、大劑量肝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異常等副作用[7]。冷沉澱係健康人全血立即分離血漿,經緩慢冷凍製備的濃縮製劑,含有豐富的凝血因子Ⅰ(纖維蛋白原)、Ⅴ、Ⅷ、■、vWF、纖維結合蛋白等,能以較少的容積補充適量的凝血因子。使用肝素時,凝血因子缺乏時必須輸注凝血因子,否則加重出血;同樣,在補充凝血因子同時必須使用肝素,否則輸入凝血因子迅速消耗,且加重血栓形成,促進DIC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