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股前外側組織瓣修複口腔頜麵部缺損的臨床探討(1 / 2)

股前外側組織瓣修複口腔頜麵部缺損的臨床探討

臨床探討

作者:蔡秋德 譚超雲

[摘要] 目的 探討股前外側組織瓣修複口腔頜麵部軟組織缺損的方法及療效,總結其臨床經驗及相關並發症的原因。方法 對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股前外側組織瓣修複口腔頜麵部軟組織缺損的89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術後觀察隨訪3~12個月,對組織瓣的顏色、質地、麵部外形及功能恢複、受供區的並發症進行觀察分析。 結果 所有組織瓣均完全成活。術後血栓發生率為4.5%(4/89),均搶救成功;2例組織修複術後張力增大,皮膚顏色發暗,經重新引流後組織瓣存活;其他的受區並發症發生率為7.9%(7/89),為局部血腫(5例)、腺瘺(2例),無供區並發症。 結論 股前外側組織瓣修複口腔頜麵部軟組織缺損具有創傷小等優點,是一種較好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 股前外側組織瓣;口腔頜麵部;缺損

[中圖分類號] R7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0-0123-02

惡性腫瘤擴大切除、外傷等可以導致頜麵部組織缺損,這些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麵部外形及口腔功能。如何提高頜麵部組織缺損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頜麵部組織缺損患者生存質量是臨床上的棘手問題,其主要影響因素是組織缺損的修複和功能的重建[1]。1983年徐達傳首次通過解剖學角度提出股前外側皮瓣的設計,隨後此項技術在口腔頜麵外科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自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們采用股前外側組織瓣修複口腔頜麵部組織缺損患者89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89例口腔頜麵部組織缺損患者,均采用股前外側組織瓣修複。其中男52例,女37例;年齡22~68歲,平均46.7歲。其中舌癌11例,下牙齦癌22例,頰癌24例,口底癌32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現其他部位的轉移。

1.2方法

1.2.1 皮瓣製作[2,3] 首先將皮瓣內側緣切開,然後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到達肌筋膜淺麵,向內側拉開股直肌,在股中間肌淺麵找到旋股外側動脈降支主幹,沿降支向遠側解剖,確認皮瓣的第一肌皮穿支,此時再切開皮瓣外側切口,並從外側遊離皮瓣與內側切口向中間彙合,可見到穿支血管穿出的部位,在穿支穿出的部位可以攜帶部分股外側肌,既保證血管不受損傷,又可填充創麵缺損。

1.2.2 缺損修複[4,5] 組織瓣製備完成後,迅速將組織瓣移植、縫合及至初步定位於受植區,再根據需要修複部位的具體情況適當鬆解血管蒂,血管蒂部保持鬆弛,沿隧道將皮瓣置於缺損處進行縫合修複。供皮區直接拉攏縫合。手術先吻合靜脈,再吻合橈動脈。術後應定時觀察組織瓣的顏色、質地、麵部外形及功能恢複、受供區的並發症等。

2 結果

所有組織瓣均完全成活。89例患者中,術後血栓發生率為4.5%(4/89),均搶救成功;2例皮瓣修複術後張力增大,皮膚顏色發暗,拆除部分縫線後重新放置引流,皮瓣色澤質地恢複,皮瓣存活;其他的受區並發症發生率為7.9%(7/89),為局部血腫(5例)、腺瘺(2例),無供區並發症。腺瘺於術後局部放療後愈合。